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自己立身应使他人也立身,自己通达应使他人也通达。就用身边一些已经知晓的事实为例子,可以称为行仁的方针了。
子贡把仁看得广大莫比,故孔子说“能近取譬”,即从切近处做起,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是做到了仁。所谓“仁”,就是自己立身修德了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别人通达事理。这点只有“仁人”才能做到。
子贡问的问题,都是中肯扼要,而且碰到孔子中心思想的要点之处。他说假使一个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地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话,因为他很有豪气,有时不大肯做书呆子,孔子也没有骂他,认为他很对,可是也没有鼓励他。他一边是讲仁义,一边不同意装穷,不像颜回一样,三天吃一个便当,还是馊的,喝一口水下饱。他要做生意,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国的字,“公”是化“私”,这是儒家的思想。由道家演变而来的杨朱思想,“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绝对讲个人主义,我不拔你的毛,你也不要拔我的毛,一毛都不拔。墨子则讲“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尽量的为公。儒家认为都不对。
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一步一步扩充。孔子告诉子贡,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学问道德也是如此,我要做一个人,不要忘记了他也要做一个人,我想将来通达有前途,不要忘记了他也要有前途,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人,要多爱群众和部属,像待自己的子女兄弟一样替他们着想。“以百姓心为心”,我要利益,他们也要利益,我太累了,同样地他们也累了。从最浅近、最平凡的当中去了解他们。做到了这种地步,就可以说找到了仁的方向,为仁找到一条可走的路了。
对于孔子来说,他认为人格的最高标准是圣人,其次才是仁者,然后才能谈到贤良。圣人不仅能够自立,还要去立人,就是佛教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仁德的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够从身边选择榜样,效法学习,这就是仁德的方法啊。由此可见,那博施恩惠广济众生的人,远远超出了仁者的标准,更是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