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要经过多次思考后才开始行动。孔子听说这事,就说:“思考一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鲁国大夫。季文子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
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做法,孔子持不赞成态度。凡事三思,一般是多利少弊,孔子却认为只须两次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这点,官懋庸的《论语稽》这样解释:“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循一己之私矣。”
季文子正因事事三思,而导致犯了许多错误。这是孔子知道的,所以他从季文子本人出发,有针对性地认为,遇事不能太谨小慎微,太谨小慎微了容易遇事犹豫不决,办事不能果断;思虑过多,反倒会产生疑惑不定的后果。能不能从季文子身上推广到别人身上呢?假如有的人不善思考,遇事急躁,是不是该三思,或更多地思呢?
孔子认为季文子想得太多,说明季文子是个多思过虑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对这样的人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
所以,你如果是个善思而过虑型的人,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三思而后行自有它的好处,就看当事人如何把握了,尤其是那些不喜欢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