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孔文子,即卫国大夫孔圉。“文”是其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即为“谥”。传统做法是,帝王之谥,由礼仪官上;臣下之谥,由朝廷给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努力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知识比自己少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不耻下问”,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聪明——聪明的人是不大好学的,而且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尤其我们现代人,极易犯这个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而且现代人犯一个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学问也随之而越高深了,这是很成问题的。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为自己,为事业都好,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不耻下问”,什么叫下问?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虚心向他请教求证。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孔子说一个人能够敏而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曾国藩能干一番伟业,就是因为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团组织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参加,大家的智能变成他的智能。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所以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叫做“文”。
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