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孔老夫子在这里所说的“巧言令色”,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谄媚”。孔子用他那双洞察的眼睛,将伪君子的卑劣行径看得一清二楚,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花言巧语虚假面貌之人“少有仁德”。要想把自己伪装起来,就得在面部表情、交际语言上下一番苦功夫。他们逢人说人话,见鬼装鬼叫,乐此而不疲。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仁爱,正如前面所说,它是只强调单方面的“爱”和“孝顺”,因而是不全面的、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新的仁爱观,就是对所有人的关爱,而不只是一味强调子女对长辈的爱和孝顺,更不能强调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爱和顺从。
即便是孔子当初的仁,他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标准,就是不能巧言令色,不能过度夸张,仁应该是朴实无华的、实实在在的。遗憾的是儒家的仁的思想在流传的过程中,严重背离了孔子的初衷,被歪曲成了虚伪和毒害人性的东西,这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流传最广的应该是“二十四孝图”。
真正的君子,或者说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应该是自己有思想有学说,并且传播给天下人使之实践得益,然后在自己的身边形成一个实践真理的群体,那是最好;即使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自己完善自己就可以了。
再反过来看,一个真正的君子并不是给别人做,是要关系到自己的人生和境界。首先要完善自己,然后再宣扬大道,传播真理,造福人类。无论是对公对私,都要顺其自然,不为外境改变自己的初衷。这才是君子。
“万德孝为先”,因为人类来到人间,最初也是最深的就是父母的亲情。没有父母,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一生的路程,各种复杂的关系和感情,都是从父母这里开始的。其次的关系便是兄弟之间的情谊了。
处理好了这两种关系,那么将来到了社会上,对于各种关系才有可能处理好。君王上司,就好像是自己的父母长辈;同伴朋友,就好像是自己的兄弟同辈。对父母长辈的孝,就变成了对君王上司的忠敬;对兄弟姐妹的悌,就变成了对朋友同伴的友爱。
家庭关系是个本,社会关系是个末。本正而末立,本坏而末乱。不爱父母兄弟的人,就不会有敬爱君王朋友的心理;敬爱君王朋友的人,一定是孝敬父母兄弟的人。
所谓的仁,从人从二。两个人相处就是仁,仁就是人。真正的人,就应该是爱人,所以才说“仁者爱人”。人是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的,而人类的各种关系,孝悌之道便是根本。当你爱护父母兄弟的时候,你绝对不会去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因为只有天下安定、各人安分守己的时候,你才能够去真正尽到孝悌之心,来报答父母兄弟的恩情,所以根本不会有那些犯上作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