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则勿惮改。
——《论语》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先要了解什么是过。在孔子看来,过有以下几种:
第一,说君子在学习方面要仪态庄重,否则就会缺乏威信,学过的东西难以巩固。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哼哼哈哈,嬉皮笑脸,知识只是在他脑子中稍做停留,如此又怎能谈做学问呢?
第二,君子为人处世,最要讲究忠诚和信誉。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办事讲信誉,不欺不诈。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是过。
第三,君子处世交友,不要与没有修养的人交朋友。别人的道德品质、学习修养远不及你,交他这个朋友又有何益?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不少人都有这方面的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难得的是知错能改。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孟子把“改过”与“与人为善”联系起来,他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