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正如日本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い け だ だ い さ く)所指出:“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灾,这已经是昭然的事实。”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对当代人全面树立生态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持守平和淡泊的心态,提倡节能减排的生产新工艺和高尚绿色的生活新理念,最大限度地降低现代科技与现代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人灾”,逐渐消除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三大危机”,促进生态文明进程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基础
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是基于“返朴归真”超然哲学思想和指向“天人合一”终极审美境界上的美学思考。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本质,从自然生命循环系统和自组织形态着眼来确认美的价值,其宗旨是对生态问题予以审美观照,构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心性的和美关系。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老庄超然哲学的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老庄“自然而然”宇宙生成观。老庄主张的自然界有有机性、整体性,反映了生态审美“道性同构”范式的关联性与和美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行本第42章)老庄的“自然而然”超然哲学,揭示了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即生成于“道”,也即创生并进化于“自然而然”的过程之中。这就规定了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自然万物的生存环境是由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生共存。人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要素,人与其他物种同处于动态的有机联系之中。“自然而然”超然哲学强调自然界整体上的动态平衡。自然万物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中,“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生命永久不变的存在,而在于生命系统在生死枯荣的衍化过程中得到不断衍化与创生。这是一个通过个体生命的有生有灭而达到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衍化、上升、发展的历程。所以,人要自觉地融入到生态圈参与自然衍化与创生,与自然万物一道和合共生、安身立命、永续衍化。生态美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性。也就是说,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自然万物衍生的活力。生态美的这一个基本特性,与老庄“自然而然”宇宙生成哲学观,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血统。这就为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的研究找到了必然性的理论基础。
二是老庄“无为而为”人类存在观。老庄主张人类“有限主体”意识和尊重自然界价值与权利,承认与倡导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和亲和性。人类中心主义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时,人类成了“人定胜天”的绝对主体,它消灭了人的理性、价值追求和实践行为的绝对界限,使人失去了任何限制和约束,成为狂妄主宰自然万物的绝对主体。老庄倡导“无为而为”的处世哲学,把“无为”确认为“生生之德”、人性之美,认为主体性不过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生性,自然万物在衍化的过程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角色义务,都有存在与审美价值的主体性。这是因为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事物都能在具体环境中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衍化,从而取得一定水平的适应环境的创生性,而创生则为大美之境。也就是说,以创生作为第一功能的自然具有绝对的主体性,无论科学怎样发达,人都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人类永远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规律的限制,它始终是一个只有依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的物种,因而人类要持守“无为”的大美常德,不违背自然的衍化规律,不干扰自然的生生之道,让自然任自然而衍化而存在。生态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审美不是主体情感的投射,而是一种“无为而为”美德在人的审美过程中的自然流露,也即人的心性与自然生命价值的融合。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而且是自然万物共同生命的大生态交响曲,反映出万物生命之间的同本原、共命运、相互支持生命衍化的原生态之美。这就为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的研究找到了理论的源头。
综上所述,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范式,其创新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表现于这一范式是从一种新的审美高度,深层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文以及人与自身心性间的审美关系,有助于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体现对人类诗性生存的终极关怀。
(二)课题研究的宗旨
老庄生态美学力图超越实践美学和西方传统美学片面看重人和忽视自然的立场,提倡尊重自然的本初之美,复归“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的朴真状态,使自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所。作为一种新型的存在论美学观,老庄生态美学的宗旨是:
首先,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知识论以科学知识为唯一真理性标准看待世界,把人和世界主客体对立起来,人是认识利用自然的主体,而自然成为被认识被利用的客体,或称“对象物”。老庄生态美学超越了主客二分知识论的局限,力求建构一种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存在论美学观,从而让人重新从自然之外回归于自然之内,审美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在这种审美关系中,对于自然的体认和审美感受,不再仅仅是从外在去感受所谓自然的“形式美”、“景观美”,而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生命存在融合于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周行之中。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识感知,在人与自然相遇的刹那间,以“知遇”、“心游”、“神往”等超然的感性体悟方式,消解了物我间的鸿沟界限,把内在心性与外在世界合二为一,在与自然完全默契亲和的同时,产生一种与之同源同体的生命体验。此时,自然恢复了本初的神秘、神圣,成为令人向往的灵性世界。充满灵性美感的自然不仅是人的物质需求的来源和依托,更是人审美生存的栖居之乡和精神家园。
其次,推崇生态中心主义。老庄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自然而然”宇宙生成论和“无为而为”人类生存观,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视野突破就是从狭隘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到生态中心主义,用整体系统、动态衍化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功利视角、立场和价值观去看待与评价其他事物的存在价值,其文化背景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老庄生态美学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哲学与美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基本范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观,肯定自然万物内在的存在价值与审美价值。老庄生态美学观认为地球就是一个巨大鲜活的有机生命体,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的一部分,自然万物互依互存、共生共荣,才使得地球生生不息。老庄生态美学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间性的审美关系,把自然万物看作与人同样有自由存在和审美价值的生命主体。
再次,自然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老庄生态美学反对实践美学把人的生活实践仅简单理解为对自然的单向审美,倡导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然的人化”的概念,认为人类应通过生活实践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体悟自然,与自然互为依存、和合共生。正是这种互为依存、和合共生,自然才从原生态的荒野之地变成温馨可亲的栖居之乡、精神家园。同时,老庄生态美学关注人类审美生存的家园的构筑问题,认为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真正确立,就是要使“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通达“天人合一”的适然世界。
(三)课题研究力图的新突破
首先,对理论基础有新突破。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使美学的理论基础由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整体主义。长期以来美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尚处于传统认识论范式的支配下。例如,西方一些传统美学观认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而美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老庄生态美学将人的心性返归于宇宙之道的活动确立为哲学的立足点,改变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关系。
其次,在审美关系上有所突破。西方传统美学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以“人化自然”来确定自然审美的内涵,人是审美的主体,自然是被人类认识的客体。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传统审美观,认为生态审美活动是人的“心性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互亲近、相互欣赏和相互融洽的过程,其审美过程实际上是自然本初之美的观照与人类朴真之美返归相互作用的结果。
再次,在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本研究尽可能不走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美学的研究思路,而另辟途径体察老庄宇宙生态本体论与万物存在论以及它们的内在关系等的形而上内容,在建构与阐述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的基础上,探索生态美学之思想渊源与理论原理,旨在揭示宇宙精神存在的历史意义与人性本质复归的现实价值。
最后,在美学范式上有所突破。西方传统美学范式往往偏重于形式,有一整套诸如对称、互补、圆满等规定性。实际上,生态美学既是一种自然美学,又是一种人的存在美学,不应该前置形式美的种种限定,而应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体现自然、自由、开放的精神。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以“返朴归真”为通道,让自然万物“和合共生”的衍化规律与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境界在审美过程中对应起来,让古老的“自然而然”思想与后现代的“绿色关怀”精神在审美路径上知遇际会,以臻及“适然世界”生态审美生存的终极旨归,从而构筑一种具有理论渊源与时代精神的开放式的新型美学范式。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庄生态美学思想是高超的、具有现代价值的生态精神。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与诗性存在、主体间性、后现代精神等当代生态美学理论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对认识论美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弊端和偏颇进行了否定与纠正,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主客二律背反的静观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对实践美学进行了审美超越,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境况,从“去蔽”走向生活的“敞开”,从而趋向“真理”的无限“澄明”。它反映了人类对以往由于价值取向的失误而造成的生态负效应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人类对当代价值取向误区的严肃批评和对未来生态文明前景的执着追求,是人类摆脱困惑与危机、走向诗性与知性相统一的生存之路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要求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客观规律,但并不排斥更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对人的正常生活需要与精神需求予以充分肯定,既倡导人生存的应然性又不拒绝人生存的必然性,从而将价值指向通达既尊重自然生存与审美价值又有利于人的发展的适然性优态境域,既克服了极端唯科学论又克服了片面人本主义,防止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二元论”形而上思维泛滥成灾。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用全新的价值视域看待人与自然整体系统的、有机协调的关系,促使人类必然知性和应然诗性内在统一,为人类“诗意栖居”提供了无限美妙与充满生机的“适然世界”审美生存优态境域。
第三,老庄生态美学思想对改变以往人类对自然任意索取、恣意妄为、横行霸道、蔑视生态价值的认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引导人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整体的、联系的新型价值观,以生态审美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意识与行为,促使人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顺应于生态系统协调平衡的自然规律,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协调、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四,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是对遭受现代化负面效应下的精神亚健康人们的一次心性救助。现代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创造一个“物质富足时代”的同时,也把人类带进了一个百般纠结的“精神贫困时代”。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M artin Heidegger)把过度的科技看成是“现代技术之本质迄今为止最为显现的后现代余孽”。晚年海德格尔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性存在理论。法国存在主义美学家、哲学家萨特(Jean Paul Sartre)在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追问,认为“存在”与“作为”的本质在于“自由”,而要获得自由,就须重视自己的行动作为和世界的存在,因为“自为是自由的,他可以使一个世界存在”。可以说老庄生态美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对人类心性救助是全球性、永恒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