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李氏兄弟虽然斗得狠,但是他们之间的内斗并没有演变成前朝杨广与杨谅之间的内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李氏兄弟手上都没有兵。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用一个通俗的事例来理解“玄武门之变”。说是大唐村村长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大和李二为了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兄弟俩各怀鬼胎,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不管他们哥俩儿怎么闹怎么斗,这场纷争始终限于家庭范畴内,并没有演化为全村的内战。
隔壁的大明村就不一样了,叔叔朱棣和侄子朱允炆为了争夺家产,大打出手。他们自己打还嫌不过瘾,便发动全村老小一起参与。结果,大明村一片乱战,死伤惨重,鸡犬不宁。
村子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农村。家庭矛盾根因也一样,都是为了争夺家产。可是,为什么斗争的范围却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就要从制度和人这两个层面上来找答案了。
首先,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决定了李氏兄弟的内斗不至于演变成内战。
什么是府兵制呢?府兵制其实就是唐朝的兵役制度。这项制度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史上的重点,如果解释起来,没有个三五天是掰扯不清楚的。相信大家也等不了那么久,所以小玉就用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设置一下故事的主人公:
第一个,李四,身份是皇帝;
第二个,王五,身份是将领;
第三个,赵六,身份是农民;
在隋末唐初那段岁月里,战争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是内乱,有的时候是外患,反正没几天消停的。打仗就需要兵丁。兵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中来,确切地说,就是从农民中来。因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农业社会,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如何使农民拿起刀枪到战场上卖命呢?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的办法。皇帝李四采取的办法就是府兵制。李四让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大量的折冲府(唐初共有634个)。这个折冲府大致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人武部。折冲府会把所有符合服役要求的男丁登记造册,作为将来抽组军队的第一手依据。农民赵六就这样成为了一名注册的府兵。
赵六当然不愿意去打仗了。原因很简单,打仗可是个危险性系数极高的活儿,好好的一个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挂了。但是,赵六又不得不去参战。原因还是很简单,因为他有土地。有土地其实也就相当于被土地绑住了。政府来找你,一找一个准儿。
当国家没有战事的时候,赵六就会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呆在家里,伺候他那几亩薄田。但是,一旦发生了战争,赵六就得响应政府的号召,拿着兵器铠甲,牵着自己的马到折冲府报到。折冲府将府兵集结到一起,而后就会上报朝廷,皇帝李四指令大将王五统领府兵作战。这就是府兵制的运行原理。
王五是赵六的上司不假,但是赵六也明白,真正给他发工资的其实是王五的上司李四。所以,赵六归根到底还是会听李四的话。对于他而言,王五只是一个人名,可以是张五,也可以是刘五,但真正的老板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四。
如果上述的事例大家能看明白,那么,府兵制的特点也就清楚了,两条:第一,府兵其实是兼职的士兵,他们的主要身份还是农民;第二,对于府兵而言,我的上司固然是我的上司,但是我的上司的上司更是我的上司。
清楚了上述两条,大家也就会明白李氏兄弟间的内斗为什么没有演变成内战的制度原因了。因为,无论是太子李建成,还是秦王李世民,抑或是二人的手下,基本上(罗艺是个例外)都没有直接调动府兵的权力。手上没那么多人,自然也就无法凑成一起大规模的群架了。
这种状态完全可以借用《剑雨》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