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什么样的礼物既能讨得爱人欢心又不至于被商家痛“宰”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商家“宰”你多数是因为你不了解行情,精明的商家向来都是看人定价,经济学的术语称之为“价格歧视”。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一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它还可指一家厂商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价格之间的差额大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购买者都对同质产品支付相同的价格。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每一固定质量单位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就不存在了。因为任何试图比现有市场价格要价更高的产品销售者都将发现,没有人会向他们购买产品。然而,在卖主为垄断者或寡头的市场中,价格歧视则是很常见的。结婚多年,没有了恋爱的浪漫与激情,为了能在夫妻间制造点罗曼蒂克气氛,保持爱情的新鲜,彼此间送些别致的礼物成了最好的方法之一。可是对于丈夫,送礼物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婚后的妻子通常会让丈夫觉得更加难以取悦。或许是因为女人天生就爱挑剔,或许是因为妻子和丈夫的价格观念不同。比如妻子总是会抱怨丈夫花冤枉钱,而且买的化妆品和衣服又不是自己喜欢的,这往往会使激情满怀的丈夫备受打击。
以丝巾为例。丈夫看到丝巾可能会觉得价格在350元以内就比较合理,但是换作妻子,可能觉得150元的价格才算合理。假如丝巾的实际标价为300元,丈夫购买时,可能会觉得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便宜50元,但是以妻子的眼光来看,则会认为丝巾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价格,所以断然不会轻易购买。这也就是为什么丈夫买回去的东西经常遭到妻子埋怨。所以,如果想为妻子买到中意的礼物,不妨试着买妻子所不熟悉的东西。
对于商家,如果对夫妻间不同的价格期望非常熟悉,那么其战略就会非常简单,卖给丈夫350元,卖给妻子150元,采取典型的“看人定价”的价格差异化策略,即价格歧视。
某些商品对某些人来说是不得不买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可买可不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家就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弹性”这一心理特点,对商品采取差别定价,将“价格歧视”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经营策略中。
许多大企业在定价策略上做得相当不错,他们都会有多个品牌,利用不同品牌顾客群的差异,针对不同档次的消费者定出不同的价位。实行的多品牌策略是一个典型的多级“价格歧视”现象,五粮液公司、宝洁公司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企业。其实,还有很多企业推出的产品相同或者差异不大,仅以不同的包装冠以不同的名字,目的是为了留住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商家做生意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利润最大化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商品是他们所希望的。但高价格的产品不一定会适合所有顾客,往往会造成积压、卖不出去的状况。这样一来,商家就要想出一些办法,使商品既能卖出去又能收获最大的利润。具体就是按照消费者各自能够接受的水平来定价。但是他们也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而这里的弹性就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弹性越高,消费者对价格就会越敏感。所以,商家会对需求弹性高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因为价格定高了就很容易流失这类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当然,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就要收取高价了,因为他们对价格不敏感,需求也相对稳定。
很多消费者在超市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厂家对一种商品按不同数量进行分组,制订不同的价格来实施“价格歧视”,在销售领域为企业赢得规模经济。比如一些乳酸类产品,1盒酸奶的价格为6.5元,但是3盒捆绑价格才为13元。所以,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避免单项选购,绝对是一种省钱的办法。一些游泳馆、羽毛球馆在早锻炼时段、休闲时段、娱乐时段推出不同的消费价位,消费者也同样可以减少高价格消费,做到少花钱却能享受到同质服务。总之,消费者要看清“价格歧视”背后的实质,轻松运用这一经济学原理来服务自己的生活。当然,这并不代表“价格歧视”可以随便使用。消费者的需求弹性是有明显差别的,差别定价的商品也必须是难以转让的,因为如果消费者以低价买进商品再倒卖出去,商家的这种定价策略就会无法使用。但商家又往往很难测定消费者的期望价格,且无法保证消费者之间的转卖行为,更难以细分市场,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使“价格歧视”的使用受到了很多局限。
经济学小贴士
在逛商场买商品时,要时刻保持谨慎,不要成为商家“价格歧视”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