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1200000016

第16章 一般原则

前面所讨论的品性教育,主要是婴幼儿时期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六岁以前便能基本完成。我并不是说过了这个年纪,品性就不会变坏,无论什么年纪,不良的环境和条件都会产生危害。我的意思是,六岁以后,那些从小受过正确训练的孩子应当具有走正路的习惯和愿望,只是环境需要注意罢了。

只要校方多少有点理智,一所由六岁以内受过正确教育的孩子组成的学校就会具有良好的环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道德问题是不必要的,因为所需要的其他美德应当由纯粹的智力教育中自然产生。我并不是要妄称这是一个绝对的原则,而只是想让校方知道他们所应着重的问题。我确信,如果孩子在六岁前已经受过良好的教育,校方最好把精力主要放在纯属智力的进步上,并借此促成所需品性的进一步发展。

让教育受道德因素的影响,于智力,并且最后于品性,都将具有恶劣的后果。不应认为某些知识有害,某些愚昧有益。所传授的知识应当为智力目的而传授,不可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从学生角度上看,教学的目的部分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部分是为了使他们获得所需要的技能,以便他们能自己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教师角度上看,也是为了刺激某种有益的好奇心。但是,即使学生的好奇心与校内课程毫不相干,也不可稍加阻挠。我并不是说学校的课程可以被中断,而是说这种好奇心理应受到称赞,并应告诉学生如何在课外去寻求满足,例如借助图书馆里的书籍。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向我提出疑问。如果男生的好奇心是病态的或不正当的,那该怎么办?如果他们对猥亵之事或有关虐待的描写感兴趣,那该怎么办?如果他们只注意窥探他人的行动,那该怎么办?这种好奇心也该鼓励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所区分。毫无疑问,我们不应让孩子的好奇心始终限于这些方面。但是,我们也不应使他们感到想了解这类事情是有罪的,或设法不让他们知道这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吸引力几乎总是由于它被禁止的缘故,有时也与某种病态的精神状况有关,需要进行治疗。然而,禁止和道德恐吓决不是正确的疗法。作为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例子,让我们注意一下猥亵之事。我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一个对待性知识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的孩子身上。搞到淫秽图片的男孩往往得意于他这方面的能力,并会因超过他缺少魄力的同伴而自豪。如果公开而坦率地告诉他有关性的一切知识,他就不会对这类图片感兴趣了。然而,如果他仍有兴趣,那就应请这方面的医学专家进行治疗。治疗应当从一开始就鼓励他自由表达他最惊人的想法,然后再不断向他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渐渐增加技术性和科学性,直到使他觉得索然无味为止。当他感到再无别的东西可了解,并且他所了解的一切也是平淡无奇时,他就治愈了。此事的要点是,性知识本身并没错,错误在于那种只关注某个特定问题的习惯。着迷现象不是竭力分散注意力所能消除的,而对问题的充分讨论却可奏效。通过这种方式,兴趣可以成为科学的,而不是病态的,若能做到这一点,这种兴趣便能在其他兴趣中取得合理地位,而不再是一种迷恋行为。我确信,这是对待狭窄的和病态的好奇心的正确方法。禁止和道德恐吓只会使它恶化。

虽然品性的完善不应成为教学的目的,但有些品性是非常可取的,对于求知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品性或可称为智力美德。这些美德应由智育中产生,但它们应成为学习上的需要,而不应成为专为求取的美德。在我看来,这些品性主要有好奇心、虚心、有志竟成的信念、耐心、勤奋、专心和一丝不苟。其中,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且目标正确,其余的品性便会随之而来。但是,也许好奇心尚未积极到足以成为整个智力活动的基础。还应当愿意做困难的事情,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应是一种技能,就像游戏或体育的技能一样。我认为,这种技能的一部分难免只是那些人为课程所需要的,然而,如果能使学生感到它对于某些课外的事情同样不可或缺,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令人遗憾,虽然在校期间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当这种脱节极为难免时,应该偶然谈及此种知识的用途——最广义的用途。

尽管如此,我想还是应当给纯粹的好奇心留有充分活动的余地,否则许多极有价值的知识(如理论数学)就永远不会被发现了。撇开任何实用性不谈,在我看来,许多知识本身就有价值。我不希望鼓励青年过于注意知识的日后用途,无私的好奇心是青年固有的,同时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品性。只有当好奇心缺乏时,才可求助于对实用技能的欲望。两种动机都各有其特定的位置,但不应允许它们彼此排斥。

只要求知欲真切,就一定会虚心。那种怀有其他欲望并自信已经知道真理的人,才会不虚心。这就是孩子普遍比成人虚心的原因。一个人的活动几乎必然会与某个智力上的疑难问题的判断密切相关。牧师不可能对神学无偏见,而军人也不可能对战争无偏见。律师必定坚持罪犯应受惩罚——除非他们能提供头等律师费。教师必定赞成那种与他的教育和经验最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政治家几乎会不由自主地信奉那个最有可能给他官职的党的理论。一个人一旦选定他的职业,便不会时常考虑别的职业是否更好。因此,虚心以后会受到各种限制,虽然限制应当尽量减少。但是在青年时代很少出现那种被威廉·詹姆斯称之为“被迫选择”的情形,因此也很少需要有“相信的愿望”。应当鼓励青年人将一切问题都看成是悬而未决的,并且作为争论的结果,任何见解都有抛弃的可能。这种思想上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在行动上也应完全自由。孩子不可因看过有关在南美洲北岸探险的故事书,就自由地跑到海上去。但是,只要他仍在学校受教育,他就可以自由地认为当海盗比当教授好。

专心是一种很可贵的品性,未受过教育的人很少具有这种品性。诚然,随着孩子步入成年,专心程度自然会大大增加,婴儿考虑任何一件事都不过几分钟时间,但以后每过一年,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一分,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尽管如此,未受过长期的智力教育,他们很难达到足够的专心程度。理想的专心具有三种特征:深入、持久和自愿。阿基米德的故事是深入的例子:据说当罗马人攻陷叙拉古城,走到跟前杀他时,他竟然没有察觉,因为他正深入研究一道数学题。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对于取得可观的成就,甚至对于理解任何复杂或深奥的问题,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对某事有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产生这种效果。大多数人都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道机械的智力题,然而这种专注本身并无大用。要想真有价值,专注必须能受意志的支配。我的意思是,即使某种知识本身并无趣味,但只要人们有足够的动机,他们仍能强迫自己掌握它。我认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首先是这种由意志支配的专注。在这方面,旧式教育是值得称赞的,我怀疑现代的教育方法能否成功地说服人们自愿忍受烦闷与枯燥。然而,如果现代的教育制度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缺陷,它决不是不可弥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再讨论。

耐心和勤奋应该是良好教育的结果。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两种品性通常只有具备那些由外界力量强迫养成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有些效果,人们或可从驯马的实践中看到这一点。但是我认为,更好的办法是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可以将困难分成不同的等级,以使人们一开始就能比较轻松地赢得成功的喜悦。这会使人感受到坚持的报偿,从而逐渐增加所需要的恒心。以上所说的也完全适用于这样一种信念,即知识虽难,但并非求不到,因为产生这种信念的最佳手段是,引导学生解决一系列经过认真分类的问题。

和那种自愿支配注意力的品性一样,一丝不苟的品性也许是教育改革家所不大重视的。巴拉德博士明确指出,现在我们的小学在这方面不如过去做得好,虽然在许多方面大有改进。他说:“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学校每年考试时都要进行大量的测验,并根据测验的结果来发放助学金。如果今天对同龄的学生进行同样的测验,成绩肯定明显大不如前。无论我们做何解释,其事实是无可怀疑的。总的说来,学校工作的准确性,至少是小学工作的准确性,已经不如25年前。”巴拉德博士将此问题论述得极为透彻,我没有补充的必要。然而,我要援引一下他的结束语:“在进行了各种演绎之后,它(准确性)依然是一种高尚且鼓舞人的理想。它是知识的道德:它规定了它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所应遵循的东西。因为我们在思想、语言和行动上的准确程度,就是对我们忠于真理程度的初步检验。”

使那些现代方法提倡者感到困难的是,以前所教导的准确性已令人厌烦,如果能使教育变得有趣些,就算是很大的进步了。然而,这里我们必须有所区别。源于教师的烦恼是完全不可取的,学生为实现某种远大目标而自愿忍受的烦恼,如果不太过分,则是很有价值的。使学生充满多种不易满足的欲望——弄懂微积分、阅读荷马的作品、精通小提琴,等等,应当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有它们各自的准确性。

有能力的学生将会不厌其烦,并自愿接受严格的训练,以求获得自己所向往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善于鼓励,那些能力欠佳的学生通常也会具有同样的志向。教育的动力应当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然而,这并不是说教育在所有阶段都应是温柔、轻松和愉快的。这尤其适用于准确方面的问题。追求准确的学问往往令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的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事实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讲明。现代教育方法只要在这方面不够严格,肯定会出毛病。此事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人们对于不良的旧式训练法的反感已经趋于过度的宽松,因此这种状况必将产生一种新式训练法,这是一种较之旧式外向威严更为内向且更符合学生心理的训练法。准确性就是这种新式训练法在知识上的表现。

准确的种类很多,而每种又各有其自己的重要性。其中主要是有肌肉的准确、艺术的准确、事实的准确和逻辑的准确。每个孩子都能理解肌肉的准确在许多方面的重要性,它是健康孩子用所有空闲时间去学习的控制身体的需要,以后又是威信所依赖的游戏的需要。但是准确还有其他一些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形式,如语言规范、书写无误和演奏正确。

孩子将根据环境来决定这些东西重要或不重要。艺术的准确很难解释,它与产生情感的合理刺激有关。有一个办法可以培养这种重要的准确性,就是让孩子背诵诗歌——例如,为表演而背诵莎士比亚的剧本——当他们背错时,要让他们感到原文何以更好。我相信,凡是美感普遍存在的地方,人们都会教孩子学习各种传统的表演项目,如唱歌和跳舞,这是孩子所乐于学习的,但他们必须准确地依照惯例才行。这能使他们注意到各种细微的差别,而这对于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演戏、唱歌和跳舞是培养艺术准确性的最好办法。绘画次之,因为容易以忠于模特儿为标准,而忽略艺术的标准。诚然,规定动作的表演也算是原型的再现,但那是一种为艺术而创作的原型,原型被模仿是因为它是完美的,而不是因为模仿是完美的。

单纯追求事实的准确性,是令人极其厌烦的。记住英国历代君主的日期,或者各郡及其首府的名称,是使学生感到畏惧的事情之一。通过兴趣和重复获得准确,则比较好。我始终记不住那一长串岬角的名字,但8岁那年我就能说出几乎所有地铁站的站名。假如孩子能看到一部描写轮船周游海岸的影片,他们会很快记住各个岬角的名字。我不认为这些岬角值得记住,但是假定值得的话,那就应当采取上述教学方式。所有地理课都应当通过电影来教,教历史起初也应如此。开办费固然很大,但政府是承受得起的。而且教学上的便利将会带来以后的节约。

逻辑的准确是以后争取的事情,不应当勉强很小的孩子。背会乘法运算表当然属于事实的准确,只是在很久以后,它才变成逻辑的准确。

数学是这方面教育的自然工具,但是,如果让数学成为一系列武断的规则,它就会失去这种作用。规则固然必须记住,但是在一定阶段,产生这些规则的理由也必须解释清楚;否则,数学就没有多少教育价值了。

现在我来谈谈在讨论准确性时已经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使各种训练都产生兴趣,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或合理性。旧观念认为,大部分训练必然是单调乏味的,唯有严厉的权威才会使普通男孩持之以恒。(过去,普通女孩是与教育无缘的。)现代观念则认为,训练能够产生极大的快乐。我赞同新观念远胜于旧观念,然而,我认为新观念也有某些局限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我要首先讨论现代观念中的正确部分。

现代儿童心理学家都强调不催促幼儿进食或睡觉的重要性:这些事情应由孩子自愿去做,而不应进行引诱或强迫。我自己的经验完全证实了这一理论。起初我们不知道这个新理论,因此采用的是旧方法。旧方法极不成功,而新方法却是完全成功的。然而,这决不意味着现代父母可以在进食和睡眠方面撒手不管。恰恰相反,父母应当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按时开饭,无论孩子吃与不吃,都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前,直到用餐完毕。要按时就寝,并且孩子必须躺在床上。他可以搂着动物玩具睡觉,但不能是那种会叫、会跑或使人兴奋的玩具。如果那动物玩具备受孩子的喜爱,可以假设动物困了,孩子必须哄它睡觉。然后要离开孩子,这种办法通常可使孩子很快入睡。但是决不可让孩子认为你渴望他睡觉和吃饭。这会立刻使他觉得你在求他帮忙,这会使他产生一种权力感,从而使他越发需要引诱或惩罚。他吃饭和睡觉应当是情愿的,而不是为了讨你喜欢。

显而易见,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学习。如果你坚持教育孩子,他就会断定你在要他做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来让你高兴,从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如果一开始就有这种情形,那它将会始终存在,以后,考试及格的愿望也许是明显的,并且也会为此而去努力,但这并不是出于纯粹的求知欲。相反,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去鼓励孩子的求知欲,以后又把向孩子提供他所要的知识视为一种恩惠,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外部约束要少得多,并且无需费力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要使这种方法获得成功,必须具备某些条件,而蒙台梭利女士能够成功地在极小的孩子中间创造出这些条件。功课必须有趣,并且不是太难。起初必须有其他稍大一点的孩子的示范。同一时间不能有其他明显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数种要孩子做的事情,让他自己选择,单独去做。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十分快活,并且无需强迫便能在5岁以前学会读和写。

同样的方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较大的孩子,尚属疑问。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将越发具有长远的动机,因此已无需使所有的细节都变得有趣。不过我认为,教育的动力应当来自学生的总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周围的环境应当有助于这种动力,并使厌烦和孤立成为学习的替换物。但是任何宁愿厌烦和孤立的孩子应当允许做出这种选择。

单独工作的原则可以推广,虽然在幼儿期过后,一定量的班上工作似乎不可缺少。但是,如果必须使用外部力量来强迫孩子学习,那么除非孩子有病,大概错在教师身上,或是由于先前的道德教育不良。如果孩子在五六岁以前受过适当的训练,那么任何一位好老师都应当能够引起他的兴趣。

若能做到这一点,好处极大。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孩子将会学得更快,因为他是合作的。他学习时的疲劳也会减少,因为他不必时刻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并且他的主动性也会加强,而不是削弱。鉴于上述好处,似乎值得假定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欲望去学习,而无需教师的强迫。如果这种方法对少数学生无效,这些学生可以隔离,以便采用别的方法施教。不过我相信,上述方法适于孩子的智力,因此很少会失败。

由于讨论准确时所提到的原因,我不相信真正完善的教育能够自始至终都是有趣的。无论人们如何渴望了解一个学科,其中某些部分肯定是枯燥无味的。但我相信,只要有适当的指导,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这些枯燥部分的重要性,并且无需强迫也能学完。应当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来利用表扬和批评的促进作用。学生是否具有这种必要的能力,应当像在游戏和运动中那样显而易见。一门学科中枯燥部分的重要性应由教师讲明。如果这些方式全都无效,那就只能把那孩子归入迟钝类,将他由智力正常的孩子中挑出来,单独施教,但是必须注意不要让此举含有惩罚意味。

除非遇有极特殊的情况,甚至在幼儿期(即4岁以后),教师也不应由父母充当。教学是一项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虽然可以学习,但是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这种学习机会。学生的年龄越小,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就越高。并且撇开这一点不谈,在正式教育开始之前,父母与孩子经常接触,所以孩子对父母有种种习惯和希望,而这对教师就不完全相宜。另外,父母对于孩子的进步很容易期望过切和过重。如果孩子聪明,父母就会异常高兴;如果孩子迟钝,父母就会异常愤怒。父母不适合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就像医生不适合给自己的家人看病一样。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不应正常施教,我只是说,即使他们有资格教育其他人的孩子,他们通常也不会成为传授学校正式课程的最佳人选。

在整个教育期间,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应当有一种知识上的冒险意识。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难问题,若有足够的努力就能理解。理解疑难问题会使人感到振奋和愉快,每一个好教师都应当能使学生产生这种感觉。蒙台梭利女士描写过她的学生学会写字时的欢乐,我始终记得我初次读到牛顿从万有引力定律推演出开普勒第二定律时的狂喜。没有多少欢乐能如此纯真或如此有益。主动的和独立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在知识上的冒险意识较之一切东西都在课堂上学,要常见得多和强烈得多。要尽可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就是使教育变苦事为乐事的秘诀之一。

同类推荐
  • 说话艺术大全集

    说话艺术大全集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交流要点,对说话前的准备、说话技巧、说话尺度、说话场合、说话对象、说话语境、说话效果,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说好话办好事等方面做了精辟总结,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提高说话水平的方法和技巧。《说话艺术大全集》内容涉及同事间的说话办事,和朋友交往、与领导下属共事、与爱人或恋人相处,批评、赞美或说服别人、求人办事及维护自己的利益等方面,将最实用、最常用、最具操作性的说话技巧倾囊相授。
  • 接住天上的馅饼,绕开地上的陷阱

    接住天上的馅饼,绕开地上的陷阱

    《接住天上的馅饼绕开地上的陷阱》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抉择,如何抓住属于自己的成功机会,又如何避开那些拦阻在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陷阱,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每天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发生的一切,把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那么成功就不会遥远。
  • 人生的黄金十年

    人生的黄金十年

    80后泛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80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不同于前人的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这个独立的群体,让我们相信,时代终究是属于他们的,而他们也比他们的前辈拥有更多的创造性和才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世界的明天,在“80后”的手中,会更加美好。
  • 最佳状态

    最佳状态

    “最佳状态”,就是在某种适度压力的推动下,轻松地专注于某件事情,在身心获得美好体验的同时,把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超水平发挥出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怎样轻松应对压力、活出最佳状态?本书就是一本活出人生最佳状态的指南。
  • 当我举杯的时候

    当我举杯的时候

    《当我举杯的时候》是猫伯爵对世界的5场告白,记录她在英国十年间,行走栖身,聚散分离,那些传奇的,孤独的,无法停止的,充满力量的故事。它们真实,温暖,直指人心,是孤身奋斗的窘迫,成长青涩的回忆,人事的羁绊与纠葛,情感的现实与浪漫。无论你是多愁善感的小孩,还是无所畏惧的混蛋,只要有梦,就不会老。
热门推荐
  • 武帝破天

    武帝破天

    这是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武徒、武师,大武师…是这个世界的等级,想要获得尊重只有冲向高的等级,一个来自异世的灵魂是否能够纵横这片大陆!
  • tfboys陪你走过青春

    tfboys陪你走过青春

    暑假发生了什么,神秘少女的出现让她感到熟悉又陌生,那个似曾相识的背影……八年前模糊的记忆,隐隐约约的回忆,伙伴们也为此而感到不安。绿树婆沙的树荫下,神秘少女终于出现,她会是谁呢?
  • 美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美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名誉地下界的王者,因为兄弟的遗愿,带着一枚让世人疯狂蓝色古戒回到华夏完成兄弟的遗愿。但是老天爷会甘心让他如此平凡的度过一生吗?龙灵儿一脸冰霜的望着陈炎:“你居然敢逃婚,看我打断你的腿。”杨薇婷妩媚的一笑:“他可是本小姐预定的男人。”美女总裁王凝雪,一脸冷笑道:“他可是我的合法丈夫,你们充其量是小三。”最后陈炎风骚的一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我们拥有的时光

    我们拥有的时光

    闺蜜失恋买醉,一出门就吐在学校冰山美男身上。第二天,冰山居然主动过来说话,好像我这辈子甩不掉了这座冰山
  • 复仇恋人

    复仇恋人

    她看着身边的人都莫名死去,这到底是是什么回事,在一场都市危机里,她和他怎么去度过。。。。。。
  • 剩女穿越后宫:与君争天下(完结)

    剩女穿越后宫:与君争天下(完结)

    控方:剩女就是罪大恶极!不然你为什么嫁不出去?!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回音一万次)辩方:剩就是Fashion!剩就是光荣!剩就是高尚!女主角知世口吐白沫地自辩:谁说我没人要?我随手在街边抢一颗白菜男人就能够进礼堂!(他敢不进?一记左勾拳了结了他)芳心寂寞N年的大龄女终于踏向结婚礼堂,却不料因为婚纱太紧身一不小心被勒断了气……穿了!穿了!穿越后基因重组的她终于吐气场眉了,哈哈哈~(猖狂地笑)她还即将成为一国之后——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杀戮法则之铁血军魂

    杀戮法则之铁血军魂

    当大地被血色笼罩人们又会如何生存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末世!但对于精英们这无疑是他们的天堂!听!夜晚最后一丝鸣叫这又会是什么预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我的QQ群是457480541
  • 台湾通纪

    台湾通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