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千秋功业,何以万万年?长河漫漫,烟云过往,总有几颗星宿依旧闪耀着光华,成为一种永恒的记载和历史标识。时代变迁,亘古不变的是那些淘洗后的豪情满天依然阵吼在耳际,铿锵有力。
而在这些雄壮音色的背后,谁又在寥寥数笔间看透了战争的无奈和人民的疾苦?"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历朝历代的边塞征战,杀伐连年苦了谁?民不聊生,这年年盼望的安定,岁岁祈祷的平安,或都如梦中的愿景,醒来时便无迹无踪。那些垂泪期许,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头儿?而老百姓不再面临干戈、战争。一个"忍死",悲从底来,万籁俱灭,何等悲凉与凄苦,纵然间,几行字句便已悉数一幕背景,夜夜如此深沉,昏暗,烛光无法暖透的日子,宛若流放的生命,没了回家的归途,却又在遥遥无期中点燃黎明前的一轮希冀。谁能赋予一个明天,或明天的明天安稳?"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戚戚,一样的你和他。古来征战几人回?"三十从军今白发",边关月,月月催人老啊!那曾经意气风发的儿郎,出征时三十壮年,而今蓦然回首,落月几度中,戍楼或成坟茔,寂寂凄然苦守。战士心,遗民愿,等一条归乡的路径,多少年了,还在梦中,或成空?"将军不战空临边"而统帅,他在做甚?恢复边关、河山的决心和信心,他有吗?"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不战!"大帐中唯马首是瞻的将军却一直沉溺声色,夜夜笙箫歌舞,致使边关四野空虚,军备"弓断弦",马儿不谙战事也肥得只能老将死去。一诗三折,层层皆一幅声像俱全的生动画面。《关山月》,这一轮清辉不是如钩般令人遐思和心动,照着的却是壮志未酬心已老的军士已然霜发缕缕;怨怼无门的遗民,唯夜夜望月数落一颗颗心伤的泪滴,这种痛,交织间默默地暗许又一个天明。从"将军乐"中,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和戎"国策的彰显,君无战意,何来将挡,国门虚弱,在月光下,更显清冷的淡淡哀伤。
借景抒情,在爱国主义诗歌中,手法多变,除却烛光,夜色等常常作为背景之一,美丽的月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载体,往往成为诗人笔下的情景主角。望月,低头是月夜,回首月上柳梢头,溪谷春月,秋上镰月,心有圆月,月月不同,表达的意境各不尽同,却都是令人心动的衬景衬情题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头可抛,血可洒,志士的心,却不能任人玷污和毁誉。气节在忠诚烈士眼里,堪比头颅一般珍贵。也就有了前仆后继可为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志士、勇士、壮士一拨拨地涌现,历朝历代不乏英雄辈出。心怀天下事,追崇民族魂,这是爱国者们无一例外的表现。对精神境界的追寻,远大于对名利的追逐。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欲炼成钢,则必受千锤万凿的敲打,方能成型成器,代价是极其残酷的打压与抵对,收缩终成能量的聚力。我们或在狂风暴雨中也可尝试端着闲庭散步的架子,若遇"烈火"呢,还那么从容吗?烈火焚身,一触即化,烟云散去终了了,这是一种绝决的奉献,多少人能不畏这碾作成泥的默默归宿。
于谦的《石灰吟》,诵读得人人激昂。人生一世,高洁不正如这出山的石灰吗?劫难重重,磨砺不断,越是这样的考验,才有了精神的永固"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明朝大臣,他为官廉洁正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而他所作的《石灰吟》便成了他人生的写真和人格的写照。
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为了江山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决心,手书了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力,无人动摇。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类。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二是歌咏勇敢杀敌的将士们。再是对异族的同仇。爱国热忱,从普通眼界角度上升到了一定高度,就是爱国的初衷,都是为了谁?为主上(当权者),还是为民族?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为高高在上的一人,为某个当权者或当权集团牺牲和奋斗,都不是真英雄,这是一种理念的重读、新解,只是我们在众多的英雄诗句中,所聆听到的都是大无畏的精神,无所谓大爱和小爱的区分,因时因地因势而为的男儿气概,都可学之,崇之。
先生又说:"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陆游语言造诣很高,风格简练自然,一方面由于内容的扎实,感情的充沛,诗人本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为了把主旨表达得清晰通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诗人也很重视在语言的锤炼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读起来亲切感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既有"气如山"的报国雄心,何又"空自许"地幽幽失落,都知晓世事艰难,何想报国也要有"门"方可行,一片丹心该赋予谁?叹!谁又明了我的这一腔热血、豪情。全诗澎湃而发,气势一贯到底,失意的心情,郁结的心思,悲怆中压抑的愤慨"揭竿而起",将所思所想所悟毫不保留地一一道来,直抒心中情怀。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这就是陆游诗句的现实贴近感,让人亲历其中的感怀。《书愤》,当愤!当书!
如果说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诗,我们当首推诗之要义,那么,岳飞所填写的《满江红》,世人皆熟谙,朗朗上口,绘声绘色般的情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个将功名利禄视为尘土的人,有谁做到了?疆土之大,奔波期间,八千里踏云追月,昼日不懈。岳飞在做什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臣子有恨啊!愤恨难平,徽、钦两帝被掳,做臣子的,何以安心,寝食难安。接上一句戚戚然的悲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国之殇,君之难,日日思及,雄心壮志未酬,何以甘心?不能再等待了,莫让一腔热血空候!句句铿锵,一触即发的宣誓掷地有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谈笑间,依然战场开阔,一字摆开,长驱直入,山何惧,踏脚下,待我擒敌众,生吃胡虏肉,饮尽匈奴血,壮我士气哉!如此手段,对于凶残的敌人,不足畏惧,一样以牙还牙。你看,这谈笑间,河山不是重拾手中吗?待这时,我再向父老乡亲、朝廷和皇帝报告大胜的消息。收梢高扬洒脱,神气十足,饱满如胜利在眼前般。可是,岳飞此时在何地写下这首千古《满江红》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因何事,按捺不住心怀热切澎湃?一怒而为,是想起了报国无门?无可奈何,远处,雨停了,凉透的风徐徐吹来,身倚阑干,一阵阵的思绪浮现,抬眼望天,何以措手足?"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静默中爆发,如一子惊澜,掀起水生涟漪,阵势开局了。全诗高亢与低鸣相协奏,抑扬顿挫,扣人心扉的情绪,亦步亦趋在鼓点中破浪前行,时而屏息深静,旋即跌宕起伏,笔锋分明,抒发胸襟与气度,保家卫国,儿郎义不容辞的作为,不由分说。击缶诗音,《满江红》的节奏和韵律,俨然一支唱和曲,金声玉振,千古流传。提及岳飞,许多人便会自然地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词阙,壮志雄心于心间的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