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历经岁月的沧桑洗涤后,依旧能光彩夺目,字字句句地深入人心,其实,或许并没有更多的因由可探、可循,只是,这些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的古诗词,其内核里分明充满了朴实、天然、真挚的情怀,不一定珠圆玉滑,也不一定美不胜收,甚至不必去迎合世人的审美情趣,但却是一种真正的人性本初的释放,抒发的形式那么简单、淳朴,道出的人情冷暖、人生感悟一直弥散着一种醇厚、芳香的持久气韵,百味甘苦,点缀着串串的晶莹飞花,诱发的悸动,或在偶然间寸寸地跌宕开去,驻进了中国人的心间。
文不在深,动情惹人即是好;学不在高,里外相通自有才。平淡中往往饱含了最坚韧的世间真理,文字的力量,诗词的坦诚,几笔寥廓便是一道人生修不完的课程。简单地道来,生动地诉述,率真中全是原汁原味的不曾改变,就像《回乡偶书》中的乡音乡情一样,容颜改变,乡音却依然"字正腔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但凡识字的人,都会熟稔这首贺知章的名篇。
古诗词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得利于一个"真"字,一个"情"字,许许多多的因素构成的同时,还兼有一份初心的萌动,信手拈来的恬然偶得之,这才是关键所在。不做作,不世故,不违心,任真地行为、行文,更能打动人!
孩提时,故乡是一首歌,到处都活泼着优美的律动,五彩绚丽,从而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和忘记的烙印。故乡的好,好在山水,好在鸡犬相闻,好在邻里相知的和睦可亲,定式的认知,便是奔走一生也无法抹去的最初认识。故乡就像我们出生时胚胎里汩汩流动的血脉,谁也无法替代和更换这生命的永恒,于是,就有了人人思乡,人人爱乡,人人为乡的自然举动。"少小离家老大回",垂暮的时光,没了其他渴求与憧憬,唯记得心内还有一块空白的地儿,需要去填充、补缺,那便是日思夜想的老家啊!少年为了梦想而出发,暮年迟迟缓缓而归来,同样也为了一个梦圆,只是,没有人会记得一个满鬓银发的老人,他为何说着一样的口音,却不知他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儿童们便亲切好奇地问着:"您是谁呢?从哪儿来啊?"而这一瞬间,谁都可以尽情地想象:诗人的喉咙里是不是猛然一酸,是不是千言万语顷刻间化为了怆然泪下,是不是无语凝咽的苦楚溢满了整个胸腔?
这就是生命里刻骨铭心的乡愁乡恋,在偶然间一触即发,深,深,深!
时间可以苍老每一个人的身躯,也可以凋落年年岁岁的花红绿荫,却无法摧毁始终不渝的坚韧灵魂。
故乡水可以催生缺失了的贫瘠土壤焕发新春,岁月若老天易老,生命常青不老心。许许多多的变幻,不由得人争辩、争取、争斗,在积极开拓中顺应自然法则,在耐心持衡里牢记事物规律,安得一颗平常心,就像对待故土、家人一样,对待生命中辐射的周遭,是不是会有另一种圆满的归去?
归去,不如归去!
只是,归去时早已没了蝴蝶飞过沧海时的轻灵翅翼,笨拙的残躯,"沟壑"交错的额头,散去了的一缕缕青丝变银发,老态不堪。"离别家乡岁月多"时,才想起了离开家乡的日子,一天天地就这么过去了,人生消磨,生活的艰辛唯有自知,冷暖人情、人事,多有伤感、怀想,一切都已在物是人非中印证了人性被磨砺的苦和痛,但是,一想起"唯有门前镜湖水"的美好,在春风中微微荡桨而波澜四起的生命活泼与天真,从映照中反复思及人生譬如朝暮,早晚轮回,透明地兴起、来去,不是一种真正的归宿吗?彻彻底底地认知一次故土的好啊!好在四季轮转,虽不能把握世间的必然法则,但是,当下、此刻,我们每一个却可以抓住瞬间的感触,不容它错过、溜走。《回乡偶书(二)》,将此情此景延伸去,多了些独白与唠叨,或有丝丝曲意诗人心境,却感怀不与他时同,令生异峰,唐突中衍生了笔端另则的真实感悟,一个较为自我的乡情乡音诉述。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是幸福的,他在不圆满的圆满中最终成就了一个梦的田,不曾守护,却已拥有。谁的故乡可以走出这个阡陌纵横的心底世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敌不过这"一往情深"的冥冥牵绊。作为诗人的贺知章,以细腻、平实的笔触,再现了古代官宦、士子们卸甲归田后对家园、故土的惦记之情,将难掩的哀伤与别离,化作了蹒跚的步履,就像当初离家时的一步一回头,落影斜斜的高低不平,深深刻在了每一寸原乡厚土中。而今身躯佝偻,年少时光已然被无情的光阴推远,该长吁短叹,还是感怀时光匆匆,任岁月如梭,注定一场生命的轨迹到了喜极而泣而又心酸满目的交织中,可以想象到这一切在诗外的演绎,或许如此吧!总比"不知故乡事,却问故乡人"幸运多了。
有一种来自心海的澎湃,就是他乡遇故知,又道这故知竟然是老家人,这时的你,该不该激动不已?答案是:肯定!
难得相遇熟人了,就得问问亲人的近况,问问朋友伙伴的故事,唠叨些知心话儿吧?这乃人之常情,必然之事。那么,我们且听听诗人他问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话语了,竟然让一首《杂诗》谈论至今,流芳千古。
诗中的主人翁就问了:"先生你从故乡来,故乡的事情你都知道的。"知道些什么?问了些什么?诗人不细说,也不表,而直接跳过去,转入下一命题,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先生啊,你可曾知晓,我那一株窗前的梅花啊,现如今可曾开放了?这个场景出人所料,诗人不按常理"出牌",独辟蹊径,让人难以揣摩其真实意图。再从字里行间去琢磨,细细品读体味,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一株让人难以忘却的梅花,是不是留下了许多家乡情结的剪影?与亲人一起栽种培植的,与妻子一起在树下度过了一段好时光,与孩子们嬉戏在树下,还是自己曾在梅树下吟诵天地乾坤,甚至邀友折梅饮酒对诗乎?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一株梅花,便系了诗人对故乡的所有感怀,情深全缔结于此。显然,匠心布局之功胜于文笔美妙,当然,这首王维的《杂诗》,看似平淡的随口这么一问,却是"雷霆千钧"的声响。"故乡"、"故乡"的重叠,突出了诗人情到深处的情不自禁,一口一个故乡,一声比一声急切,最后的落脚点却简单得难以想象,我就问问我家的梅花美乎,开花乎?
在古人描写对故乡的思念爱戴中,近似这么一种类型的托物思情手法,倒是极少。超乎常情,却在情理之中。薛道衡道"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又是一个在异地过完的春节,诗人这"七日",是不是日日思及家乡的新年境况,是不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是不是亲人们团聚在一起也是在这般的思念中度过的?不知不觉,离开家已经有两载了,这样的日子里,当是牵挂无限。想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回到故乡去看看,可是现实牵绊,只能待到大雁南归的时候,我同它一同回去。《人日思归》,这样的诗句读来朴素诚挚,没有娓娓地诉述之苦,只道一心回去的盘算着天日,从新年开始,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日日提上了返回故乡的议事日程,这思乡之情多么的勃发、动情。
古人的思乡情,时而低沉,时而轻吟;时而高亢,时而直抒;时而曲折,时而婉诉。每一次凝眸望月时,每一次低头对影时,每一次倚窗独坐时,都是诗人既向往又无奈的心绪,有一种别致的美丽情思聚力在心田上,幽幽地开放生命的初心,那个叫故乡的地方长出嫩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