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缊袍宽称体
脱粟饱随宜
宋·司马光《乐》。选自《全宋诗》删9,页6177.此联典出《晏子春秋·杂下》:“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意思是说,过着廉洁俭朴的生活,穿的是用乱麻旧棉作的袍子,吃的是只去皮壳不加精制的糙米。这不仅反映了晏子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而且这种俭朴的清淡生活对于养生也是有好处的。粗茶淡饭是我国优良的饮食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主食结构出现了由粗到精的变化,粗粮的身价似乎越来越低。但发达国家却大步走上由精变粗的复归之路。在俄罗斯、东欧,黑面包的“身价”在白面包之上;在日本,烤红薯则香飘街头,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塔基,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注重生活质量,请吃五谷杂粮”的营养健康口号。其原因是因为粗粮保留了更多的营养素,而脱粟不仅营养丰富,且有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的食疗作用。
165.三餐当适时
一觉睡到晓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全联为:
三餐适当其时不必服药;
一觉直睡到晓何须坐功。
上联讲,“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一日“三餐适当其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撤馔”(宋·蒲虔贯《保生要录》)。进食应遵循“朝不可虚,暮不可实”的原则(宋·温革《琐碎录》)。至于一日三餐的时间,一般是早餐宜在日出后,午饭宜在午前,而晚饭宜在日落之前(清·石成金《长生秘诀》)。就饮食的质量而言,应是:“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清·马齐《陆地仙经》)
下联则讲“一觉直睡到晓”的睡眠质量问题。睡得香,寿而康。睡眠,古人称为“眠食”。质量好的睡眠确实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滋补品,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因为决定人生长发育的荷尔蒙是在睡眠时释放出来的,这对一个人在生长期的身体发育极为重要,而对成人又有一种特殊的维持功能。清戏曲理论家、养生家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闲情偶寄》)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只要睡眠好,连坐功也可不要。人们提到生活质量爱用“衣食住行”四个字来概括,其实还应加上一个“睡”字。石成金在批阅此联时说:“时体此联,即可却病延年。彼饱伤思扰者,虽服药坐功毫无益也。”
166.美食多伤胃
名利更损人
此联是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汤静逸生活经验的总结。韩非指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韩非子·扬权》)桓宽则指出:“美味腐腹”(《盐铁论》)。精美可口的饮食往往容易使人摄入过多,损伤脾胃,或导致肥胖现象,诱发高血脂、脂肪肝和心脑血管病等。现代医学调查发现,食入越鲜香美味的菜肴(如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其患者的症状越严重。麸酸钠摄入量超过5克时即可出现头晕乏力,四肢酸胀等症状;超过30克时,可引起肢体麻木,心动过速等神经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诱发冠心病、脑中风等。所以,意大利的百岁老人吕居·柯那罗曾说:“不幸的意大利,你不知道美食和放荡给你的居民带来的损害,比瘟疫、战争和灾荒还大。真正的灾难是宴席不断,挥霍无度,餐桌上美味佳肴堆积如山。”中老年人的饮食应清淡、平衡、限量,才有利于强身健体。
至于名利损人的事,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正如明人吴麟征所言:“‘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家诫要言》)一个人为了金钱和功名利禄而整天患得患失,贪求无度,没有不损害健康的。有道是:寡欲能高寿,无私心自闲。
167.夏来菰米饭
秋至菊花酒
选自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储光羲的《田园杂兴八首》之八。这副联语具有食养意义。
上句的“菰米”,一名茭米,系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生浅水中,长江以南低洼地区生长最多。春天之嫩茎为茭白,又名菰笋、茭笋,可作蔬菜食用,谓之苽。菰有夏秋双季和秋产单季茭两种。其籽可煮饭食用,称菰米,系古六谷之一。因其米大多霜凋时采之,故谓之凋苽,亦称雕胡米。据明·姚可成编《食物本草》卷五介绍:“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凋菰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之二云:“彫胡九月抽茎,开花如苇芀,结实长寸许,霜后采之,大如茅针,皮黑褐色。其米甚白而滑腻,作饭香脆。”所以,南宋诗人陆游的《薏苡》诗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清人陆以湉的《冷庐杂识》卷五收录的玄真子祠联也有:
泛镜水千塍,归来餐菰饭莼羹,地真仙境;
听棹歌一曲,随处有荻花枫叶,我亦渔人。
菰米不仅具有食用价值,且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五云:菰米的气味:甘、寒、无毒。主治:止渴。解烦热,调肠胃。
下句的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酒。菊花古时雅称“延寿客”,民间还呼之为“药中圣贤”,《神农本草经》早已将它列为“上品”,称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据文献记载,早在西汉初的汉宫中就有“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华(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花)酒。”到元明时,白菊花酒中已加进了多种中草药,其制法是取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五卷则称菊花酒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功效。
168.啖淡饭,著粗衣,眷属团圆终岁乐
伴幽兰,对佳菊,花枝烂漫满庭芳
清·陆子恒赠。选自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一·酬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言:临海布衣许秀山,喜种花,尤爱兰、菊。每至花时,五彩缤纷中蔚然成趣,先君子恒从乞种,因书联以赠。
上联写浙江临海(今临海市)许秀山的俭朴生活,吃清淡的饮食,着粗布衣裳,但一家老少团圆,终年和气欢乐。
下联写许秀山的情趣爱好,他喜欢种花,尤爱兰、菊。菊种多至百余。每至花季,五色缤纷。许秀山终日伴幽兰,对菊花,花枝烂漫时满屋溢香。联中的“满庭芳”不是指文学上的词牌名或曲牌名,而是指满屋的花香。
啖淡饭著粗衣的淡泊生活,伴幽兰、对菊花的情趣爱好,又有终岁乐、满庭芳的家境氛围,这对养生延年是十分有益的。兰花是花中君子。古往今来,人们爱兰,是因为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董必武赞兰语)。所谓气清,是指兰的香气,清而不浊,纯真质朴;色清是兰的颜色淡雅圣洁,“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明余同麓《咏兰》)以嫩绿、黄绿居多,以素心者为贵。神清指花与叶的姿态,端庄清秀,雍容华贵,兰叶刚柔兼备,姿态优美,故有“看叶胜看花”的诗句。韵清是指神韵,是一种艺术魅力,给人无限联想,成为民族气节的标志。特别是被誉为“国香”的兰花的香气,可以缓解肺热、痰咳、神经衰弱,对产妇有催生作用。兰花全株可入中药,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具有直接的养生保健价值。正所谓“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有近3000个品种,色、香、姿、韵俱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较多的实用价值,菊花中含有菊油环酮、龙脑等挥发性芳香物,有清热疏风、平肝明目解毒之功,具有多种治病健身作用。菊花象征纯洁、清雅、高节、长寿,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兰、菊等花木,不仅具有造氧与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观赏花卉,还具有净化心灵,调节情绪的作用。美国医生斯登福特和心理学家雷诺尔茨对5000人测试,证明常闻花香,对情绪和健康都能产生很好的影响。“兰为幽客”,“菊为寿客”。(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可见伴幽兰、对佳菊的养生意义。
与此联内容相似的对联还有:
观幽兰佳菊,常守节,目光清净;
喜淡饭布衣,不欺天,心地泰然。
(山西灵石绿门院存厚堂联)
169.万般补养皆为伪
只有操心是要规
元代诗文家许衡(1209—1281)撰,转引自明·龙遵叙《食色绅言》。
上联的“补养”,是指用饮食或药物来滋养身体。“伪”者“为也”,不是虚假、欺诈的意思。唐·白居易曾说:“补养在积功,为裘集众毛。”《寄卢少尹》)意思是说,补养身体在于长期积累的功夫,如同裘集众腋毛。
下联的“操心”,意为费心调理和考虑。“规”则是规则、告诫的意思。唐·杜牧《自遣》诗:“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上下联的意思是说,养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调摄。有针对性的符合科学的补养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人为的只片面注重饮食特别是药物补养那是不够的,靠不住的,中国历史上就有14位皇帝是因吃丹药补养而亡命的。只有注重心理调摄,并顺应自然、起居有常,动静适度、形神共养,饮食有节、情志和畅,节欲葆精、综合调养。一句话,养生重在生活化,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神志、情志和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都符合养生之道才是最重要的规则。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建立有效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患病率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健康指南》(中老年)2004年11期)
170.食唯半饱无兼味
酒止三分莫过频
这是明代御医龚廷贤在所著《寿世保元》中所载一首七律中的颔联。上联是讲节食,下联是讲限酒。对于节制饮食,应因人因年龄而宜。对于一般青壮年,“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石成金《长生秘诀》);对于一般健康的中老年,七八分饱即可;对于高龄老人和病人,则应“食唯半饱”且应少吃多餐,“每食必忌于杂”,以免“五味相挠”(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二》)。龚廷贤就是在谈论老人养生时写这篇《摄养》诗的。这与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的要求是一致的。该书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为人子者,深宜体悉,此养老人之大要也。”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谈及老人饮食时,又重申了“频频慢食,不可贪多”的观点。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的查理·巴劳斯博士用大白鼠实验证明,从16月龄(相当于人类45岁)开始,将食物的摄入量减少一半,结果仍可使大白鼠延长寿命三分之一。人类如果从中年时期开始限食,也可以延长生命。
同样,酒以成礼,过则败德。“若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者致病败行,重则伤躯损命,其害堪言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以在宴宾酬客中应注意“酒止三分莫过频”,老年人更应如此。
联中阐明的食养之道是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的结论的。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大量实验中取得论据论证了限制饮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限制饮食的内容包括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并以每天25至30克为宜;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每天至少在400克以上;增加摄食含脂肪较少而含蛋白质较多的禽类、鱼、瘦肉等,少吃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以谷类为主食,做到粗细搭配,增加豆制品食物;少吃糖果、糕点。而少量饮酒则可刺激胃肠蠕动,有助消化;还可疏通血脉,驱风消寒,有助于活跃神经,消除疲劳。但如过量饮酒,则会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酗酒者还会产生对酒精的依赖性,诱发多种严重疾病。
171.白菜青盐子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赠友联,选自《郑板桥诗词文选》。
,指米屑,这里说的子饭,是指麦粉做的饭或馒头。上联有的联书亦作“青菜萝卜糙米饭。”据传,一次郑板桥到东台白驹去探望多年未见的老友,此人精通诗文,但无意功名,过着清贫生活,家中挂有一副堂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郑很钦佩,两人品茗叙旧,十分投机,主人招待的也是粗茶淡饭。郑感其谊,临别以该联相赠。联语不但反映了两人的深厚情谊和清贫自乐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作者深谙养生之道。饮食清淡,取其自然,取天然水烧菊花茶,不多食脂肪高的食物和远离污染与人工合成的饮料。这样,才能有利于延年益寿。且黄菊和白菊还可入药,其性微寒,味甘苦,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等症。
郑板桥曾自我表白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所以他的联语常爱用方言俚语,使“小儿顺口好读”。他在家乡写过不少这样的对联,其中一副是:“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这种粗茶、菜根的生活,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看来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且能收到养生之效。
如下五联,也反映了同样的内容:
菜根多异味;蔬食乐清贫。
常闻泥土气;更觉菜蔬香。(胡寅)
清淡羹汤能健胃;新鲜素菜可延年。(周劲晖)
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谚联)
上市鲜瓜,红黄白绿般般好;生津嫩菜,春夏秋冬季季鲜。
172.老似婴儿防饮食
贫如禁体作文章
清文学家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载:“余七十以后,遇宴饮太饱,夜辄不适。读黄莘田诗曰:‘老似婴儿防饮食,贫如禁体作文章。’叹其立言之妙。然不老亦不能知。”吃饭虽然人人都会,但是吃什么,怎样吃,怎样注意合理膳食?却不是人人都懂得的。有古代神医之称的扁鹊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美国著名的抗衰老专家霍华德·希尔也指出:只有懂得怎样吃对身体有利,才能找到长寿之路的入口。因为人吃的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别,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分,有升降补泻的不同功用,人的体质又各有差别,自然食有所宜,亦有所忌,包括日常食物配伍、节令宜忌和疾病宜忌等。“饮食得宜,是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清·章穆《饮食辨录》)。特别是“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在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宋·陈直《养老奉亲书》)“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忌,则生我亦能害我。”(高濂《饮食当知所损论》)。)养生如养儿。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说对老年人的饮食如像对婴儿的饮食一样,丝毫大意不得,弄不好就会伤肠胃,致生疾患。下联是进一步强调老年饮食养生之难,难如要知识贫乏的人作禁体诗文。这里所谓“禁体”是指一种要遵守特定禁例写作的诗,即禁体诗。宋·陈傅良《和张孟阜寻梅韵》:“我尝欲禁字体,不道雪月冰琼瑰。”又如咏雪不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等,意在难中出奇。
173.爽口食多偏作疾
快心事过必生殃
选自民国·胡瑞芝《养正录》。此联语本北宋哲学家、文学家邵雍的《仁者吟》的颈联。全诗为:
仁者难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无伤。
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
爽口物多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全宋诗》册7,页4505)
《圣济总录》有言:“饮食饱则肠胃伤,情欲过则气血耗。”上联所谓“爽口物”,即指利口美食及个人喜食的食物,大多是膏粱厚味之物,这种爽口之物往往容易进食过多,损伤脾胃,诱发众疾。所以明代医学家万全劝诫人们“凡有喜食之物,不可纵口。常言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下联所谓“快心事”,是指自以为乐的事情,或过度兴奋,喜乐无度,则心神散荡不藏;或房事太过,伤人肾气;或意气用事,求一时痛快,则事过为殃(祸患或灾难)。所以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说:“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时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老老恒言·夜坐》)总之,贪满意之食、爽口之味和快心事、自以为乐的事,都要注意限度,适可而止。否则嗜欲或情欲太过,都对身心不利,不但致疾,而且损寿。如何掌握这个度呢?清·蒲松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限度:“爽口之味,皆腐胃烂肠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半点即当悔。”(《省身语录》)
174.自供清淡精神爽
处事从容日月长
这是越南劳动党创始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1890—1969)的养生经验。
这副对联提出了饮食清淡和从容豁达的养生原则,与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相吻合。饮食清淡是与甘脆肥厚相对而言的。两千二百多年前,《韩非子》就指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悦)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韩非子·扬权》)而“味薄神魂自安”(宋·温革《琐碎录》。所谓饮食清淡,就是以素食为主,少食动物蛋白和脂肪,多食粗粮、豆类、豆制品和蔬菜、水果等。
从容,即舒缓安闲,不慌不忙。《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从容,乃和缓之貌。明代学者吕坤有言:“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呻吟语·卷一·谈道》)从容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从容之人做事不慌不忙,面对突然的变故不惊不惧,面对生活的打击不暴不弃,成功不得意忘形,失败不灰心丧气,一切顺其自然,“从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呻吟语·卷四·品藻》)从容也是人生的一种修养,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从容之人为人沉着镇静,心神安静,睿智明达,举止从容。而要做到处事从容,关键在“养和平之心”。如吕坤所云:“和气平心,发出来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疾风迅雷、暴雨酷霜,伤损必多。”(《呻吟语·卷一·存心》)故“与其抑暴戾之气,不若养和平之心。”(《呻吟语·卷二·修身》)“心平气和而有坚毅不可夺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圆通不可拘之权,可以语人品矣。”(《呻吟语·卷四·品藻》)
从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明·吕坤曾言:“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吕坤全集·呻吟语卷三·应物》)。清代医家李宗源在《医纲提要》中又重申了从容养生的理念。人到老年,气衰体弱,对于突兀而来的事件,不仅肢体上反应迟钝,中枢神经的应激反映也失去敏锐性。心理学家也认为,老年人过度地启动应激反映思维,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危及大脑中枢神经的正常支配阈值,甚至会发生猝死。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和从容处事的雅量,自然心安气顺,益寿延年。老年万事等闲看,阴晴圆缺顺自然。从容、淡泊、宁静、安详,也是老年人应有的精神境界。
与此联内容近似的还有三联:
劳动能益寿;淡食可延年。(刘照运)
炊薪安淡泊;尝味忌贪饕。
饮食清淡读书乐;襟怀豁达度晚年。
175.仕宦芳规清慎勤
饮食要诀缓暖软
选自清代周希陶编《重订增广》。
上联是讲做官的芳规(法则)是清、慎、勤。语出陈寿《三国志·魏书·李通传》注。“清慎勤”在宋代已成为普遍行之于官场的官箴。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到清代更成为极为重要的官箴。清康熙帝曾御书“清慎勤”三字,遍赐京师与各地衙门。《牧令须知》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当官之法,惟清慎勤三字。”清则清白廉洁名利两淡,不敢自私自利;慎则战战兢兢事事敬谨,不敢毫有贻误;勤则夙夜匪懈,勤理公务,不敢苟且晏安。历代正直的官员或被老百姓称为“清官”的人们,无不秉承清、慎、勤三字。安徽黄山市黟县古联则有:
“有猷有为有守,曰清曰慎曰勤。”
意为官员应有谋划、有作为、有操守,而又坚持清廉、谨慎、勤恳的作风,这些对于当今的官场仍有借鉴意义。
下联讲饮食的要诀为缓、暖、软。这是对前人积累的进食经验的科学总结。清代名医家王士雄指出:“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慢咽;三曰胃化,蒸变传运。二化得力,不劳胃力。”(《随息居饮食谱·水饮类》)细嚼缓咽,重在发挥唾液的作用,人的唾液中含有抗菌的溶菌酶和乳过氧化物酶,是人体内的“自助药房”和“健康巡逻队”。细嚼缓咽则能产生大量的唾液。所以民谚说:若要身健康,饭菜嚼成浆。日本学者大岛清还列举了唾液的17种功效:如预防癌症,预防糖尿病,预防肥胖症和高血脂,预防龋齿和牙周病,预防腭关节病,预防头痛和腰痛,防止痴呆,防止骨盆发育不良,激活脑功能,保持脊柱正常,提高消化功能,帮助营养吸收,安定情绪,提高视力,丰富脸部表情,抑制爱滋病毒等(《饮食益智新说》)。在快餐风靡全球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干洛·佩特里尼及其支持者成立了一个“国际慢餐协会”,提倡人们坚持用蜗牛的速度去享受美食。这是很有道理的。至于饮食要暖、软,宋人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写得很清楚:“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石成金的《长生秘诀》则进一步指出:“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因为“脾胃喜暖而恶寒。”食宜温热熟软,有利于保护脾胃和肺气。当然热食也要适度,温度不宜过高。“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晋·葛洪《抱朴子》)
176.唐安薏米白如玉
汉嘉栮脯美胜肉
选自宋·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全宋诗》册39,页24623.
上句的“唐安”,古称蜀州,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蜀州改称唐安郡,唐至德二年(757),又复称蜀州,今属四川省崇州市境。陆游曾贬为蜀州通判,故对唐安薏米深有研究。“薏米”,薏苡的子实,又叫苡仁,俗称“药玉米”、“珍珠米”、“薏珠子”,色白如玉。薏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油、维生素B1及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等,不仅可供食用和酿酒,而且可入药。中医认为,薏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的功效。《食物本草》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还能“治肺痿肺气,积脓血,咳嗽涕唾”等。对于久病体虚和病后恢复期的患者,以及老人、产妇、儿童,用薏米煮粥服食,颇有裨益。薏米炒用,还能补益肺脾。所以,陆游总是对薏米赞不绝口。他的《薏苡》诗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而且说“唐安所出尤奇”。
下句的“汉嘉”,指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在四川西部设置的汉嘉郡。治所在今四川省芦山县境。“栮脯”,即干木耳。干木耳在古代被视为珍贵蔬菜,因其味道鲜美与鸡肉相近,故被称为“木鸡”。盛产四川、福建等地。所以陆游盛赞“汉嘉栮脯美胜肉。”他在《食野菜》诗中还回味:“可怜龙鹤山中菜,不伴峨嵋栮脯来。”其实,木耳不仅是美食佳品,而且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木耳甘、平,入胃、大肠经。益气,凉血、止血,可治咯血、吐血、衄血、血痢、肠风、崩漏、痔血和高血压病,还有补脾益胃、润燥利肠、和血养荣的功效。
177.蔬食七十年,未尝不饱
曲巷半世纪,足以忘忧
这是中国著名佛教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宗教界领袖、诗人赵朴初的养生联。选自《答客问》,载《赵朴初韵文集》。
上联讲饮食。1999年,赵朴初曾在致养生学专家姚品荣的信中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惟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惭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余开亮、李满意《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这里所谓的蔬食,是与甘脆肥厚相对应的粗食,素食,主要是指新鲜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后汉书·窦章传》:“(章)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然讲读不辍。”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谈到蔬食时说:“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格致余论·茹淡论》)即是说,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的食物,所含营养素全面,能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需求,兼而取之,能收补精益气之效。赵朴初从二十多岁起就坚持蔬食(不忌牛奶、鸡蛋),不但符合佛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教义要求,且对身体健康极为有益,是他享寿93岁高龄的一大缘由。故上联云,蔬食七十年,从未曾感到营养不足。他曾为十方斋题词:“素食养生,延年益寿”。正是他养生经验的高度概括。
下联讲居处。“曲巷”,指偏僻的小巷。南朝·梁·萧统《相逢狭路间》诗:“京华有曲巷,曲巷不通舆。”唐·李白《宴陶家亭子》诗:“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比喻赵朴初清贫而闲适的清静生活。他虔心向佛,慈悲为怀。自己甘于清贫,而把金钱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宗教和慈善事业。有人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他为社会捐助人民币达240万元。长期以来,他身居要职,住的房子却普通而陈旧。组织上曾多次分给他好宅,都被他谢绝了。故下联云:曲巷半世纪,却完全忘掉忧愁而乐在其中。
正是:
欲寡清心能益寿;
素餐淡食可延年。
178.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羹藜含糗,难语太牢之滋
选自清·邹圣脉《幼学琼林·饮食》。
上联出自汉·枚乘《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意为美酒佳肴,犹如烂肠子的毒药。因为贪食过甜和厚味油腻的食品,会使糖和脂肪的摄入过量,造成身体发胖;同时厚味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造成肠胃负担,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不畅。特别是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更不能过食甘脆肥脓食品。有一则谚语说得好:要长寿,四份蔬菜,一份肉。
下联出自《汉书·王褒传》:“羹藜含糗者”,即是说用野菜与炒熟的米麦或大豆熬成的含汁的食物,泛指清淡饮食,虽然不如牛、羊、猪肉的滋味,但营养丰富。这里的太牢,是指古代诸侯用于祭祀的牛、羊、豕三牲。清代医学家程国彭说:“莫嗜膏粱,淡食为最。”(《医学心悟·保生四要》)因为淡食为主的饮食能清理肠胃。正如谚语所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特别是山蔬野菜比人工栽培的蔬菜营养更好。以下四联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山肴田菜存真味;
五谷杂粮养太和。(王维成)
休说飱蔬无兼味;
须知菽粟有真香。
野蔬粗杂养生三味;
勤恭俭让怡寿百年。(韩亦农)
菜鲜滋味长,去杂存精珍绿色;
羹美养生好,忌多宜少重清香。(周劲晖)
179.保健食疗要知体虚体实
处方投药谨守病因病机
相传一位老中医,年高九旬,耳聪目明。他德高望重,济世救人,誉满四方,被誉为活神仙。弟子问:“服什么药可以延年?”他答:“对症之药可祛病延年!”又问:“吃什么东西能够益寿?”又答:“多吃五谷杂粮是矣。”因此,他的弟子们写了这副对联。上联的意思是说,人们要进行食疗保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体质及其阴阳偏颇的差异,然后结合食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等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疗。因为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有偏阳偏阴之别,在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风互相斗争中,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会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体质,即虚与实的变化。一般体质偏阳者即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如热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荔枝等辛温食物或辛辣之味;体质偏阴者即具有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宜温补益火;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等滋腻之物及五味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下联的“病因”,即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等。“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弱和邪气性质、轻重、所中部位等密切相关。因此,了解病机就成为分析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预防治疗的内在根据和理论基础。作为医生,为人治病疗疾,必须谨慎地依据病因病机,对症处方投药。
下面是讲饮食保健的另一联:
治国重小康,要让世人奔富裕;
养生讲科学,宜将饮食助安康。(罗征全)
180.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嘱
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1899—1983)题画室的集句联。
上联的一、二句集自宋·黄庭坚《鹧鸪天》:“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上联的末句,乃化用“祝哽祝噎”的典故而来。古代帝王为表示敬老,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以示天下之孝悌。所谓三老五更“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郑玄注)。在他们进餐时,使人在其前后祝祷不要哽噎。《后汉书·明帝纪》“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酳。(颜师古注:‘酳者,少少饮酒,或食已而荡口也。’)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唐·孟郊《赠崔纯亮》也有“一饮九祝噎,一嗟十断肠”的诗句。“把酒”即端起酒杯。上联是说,老年人为了健康地活着,在吃饭饮酒时要防哽噎防过量,以免食物或鱼骨等堵住食管和卡住喉咙。
下联的一二句集自宋·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下联是说,人年纪大了,心理上仍要保持以往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才有利于健康长寿。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了心理养生要“以恬愉为务”(《上古天真论》)的思想。因为只有“以恬愉为务”,才能“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为什么乐观能使人长寿呢?因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黄帝内经·举痛论》)。清初名医刘默则进一步指出:“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证治百问》)其实,快乐就是人的心灵维生素。人越老,越是需要快乐来调节身心,支持意念,适应变化,焕发精神。否则越老就越觉得活得没劲头,思想一懈怠,百病也就找上门。行文至此,联想到清人石成金的《却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与其病重无奈何,孰若时时自斟酌。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传家宝》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