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医王玉堂,绰号“活神仙”,生于公元1865年,卒于1935年,终年71岁。祖居河南省新郑县郭店镇,父亲是一个能够塑神像的画匠。先生一家,世代贫穷,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从幼年起即随母乞讨,童年之际又被卖过,八岁丧父。尽管没有正式上过学,但他聪颖好学,受人指点便学会认字看书。自16岁开始从人学医,开始习眼科,后学内科、外科,特长痔瘘科,附设小药铺。1922年先生56岁时已颇有医名,被人推荐为河南督军张福来看病,疗效极佳,因此名声大振,求诊者日益增多。其后张福来兼任国军二十四师师长,遂聘王玉堂先生为少尉军医,历时二年余,并担任河南省省立医院名誉院长。其后因直奉作战,张将军要他随军北上,他不愿前往,在开封高等检察厅第一监狱任医官之职一年余。后因人事变动,仍返回原籍为民,依然开业行医,直至1935年因患脑溢血而病故。
王玉堂之妻司贵荣,是河南省新郑县司洼村人,先后生育子女四人:长子杏林,女儿正才,次子庆林,三子芳林。王司氏贤慧志强、持家勤俭、教子严格。四个子女成人后均从其父业医。长子王杏林,字仙林,在郑州悬壶,然1946年患肺结核病故,有独子王英喜,也不幸在16岁时遭日冠轰炸而亡,其寡妻改嫁他人,后无子女。女儿王正才,长于妇科助产和治不育症,后嫁西安南大街太和堂掌柜王子珍药师为妻,曾生育一子,幼时夭折。次子王庆林,字杏村,随父学有所成后去开封单独行医,主持“痔漏专科诊所”。三子王芳林,亦学有所成,便独自到洛阳开业。1935年王玉堂逝世后,王芳林、王庆林携母西避日寇战乱,先后到西安开业谋生,从此他们便定居西安,成就大业,开设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痔瘘专科诊所,且后来双双成为著名的痔瘘专家和陕西中医痔瘘专科的奠基人。王庆林先生共有子女10人,王芳林先生共有子女18人,他们绝大多数均继承家学,济世活人,而且分别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告慰了先祖王玉堂及其两子的在天之灵。
王玉堂先生精于内、外及儿科,擅长痔瘘科,并对传统的中医药疗法有所发展,如以腐蚀脱管疗法取代挂线疗法治疗瘘管,采用枯痔散治疗内痔等等。王玉堂先生对《周易》也颇有研究,在临床上常结合实际情况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先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名闻乡里及全省,至今尚流传着他的许多治病传奇故事,现仅择其鳞爪以述之。
先生善于教子,曾对其子王庆林曰:“子承父业,清当医生,仁心仁术,普度众生,济世活人,解人之危。什么道会、教门都不要参加,什么不良嗜好都不要沾染。”王庆林及其子孙牢记和遵循其训,一生治病研医,终成医术医德双全的一代痔瘘名医。
王玉堂之妻司贵荣原为大家闺秀,秀丽聪慧,然在少年时不幸小腿患了皮肤顽症,多方求治无效,病灶局部皮肤面积逐渐扩大,无可适从。极为忧虑的司贵荣之父许下愿来:假若谁能治好其宝贝女儿疾病即许配以为妻。当时年龄还不大的王玉堂上门医之而愈,遂娶得小于自己11岁的娇妻,这在当时被广泛传为佳话。
另外,王氏村中一八岁小儿,不慎失足坠入粪池,救出后患病三年余,腹大胀如鼓,尽管饭量特大,一餐三个蒸馍,还要加稀饭一碗,然而面黄肌瘦,肚子却日见膨大如鼓。患者四处求医,服药百剂,均无效验。后来转请王玉堂先生诊治,用手探摸患儿腹部,言“是蛔虫做怪”,即开一处方,熬好服下,不到半个时辰,患儿即要登厕,用力经久,最后拉出一长物团,不见一星粪便,却见此物慢慢蠕动,片刻呼啦一下散开,确为寄生虫,全是蛔虫,蠕蠕而动,触目惊心,患儿腹部则立即恢复平坦。其母好奇,将虫洗净用线穿起,数之大小共八百余条。后来,王玉堂先生总结说:“此病治疗已晚,虫已成团,药力小则不济事,药力大又易伤人,所以大多数医者用药不力,故延误至今。此病如再发展,则药石难效了。”
又有当地一农民因病断气,即将装棺。此时王玉堂先生恰好在其邻家治病,闻讯前来查看。王氏看到死者面目鲜活,便上前切脉,认为该患者尚未死亡,属寒厥症,立即叫人在院中挖一大坑,内铺谷草一层,厚约五寸,将谷草点燃,燃尽后又上铺 一层草席,席上铺棉被三层,将患者平放在上,身上又加二层棉被,回房中与其妻女闲谈,刻许,忽然该患者自己进入房中,问道:我咋会躺在院中地下,都快把人热死了!妻子告诉他:“你都‘死’了半天了,他们正要把你装进棺材里呢,是这位王大夫把你放入坑中治疗了好长时间,结果你又活过来了。”该患者及其亲属们千恩万谢,奔走相告,人人惊奇,都认为这真是神仙下凡来救死者的。后来方圆百里均传王玉堂先生为“活神仙”,由此而求医者亦长年络绎不断。
一男子新婚,媳妇模样俊秀,皮肤白皙,身材窈窕,人人皆夸,然而人家刚一过门,“不知趣”的王玉堂先生却暗暗对妻子摇头说:“不济事、不济事。”他的妻子详问何意,先生回答说此媳将无子。果然此人久婚不孕,虽多方医治而终身未养。有人得知后追问如何看得,先生答:“眉有悬针,断子无孙。”原来王玉堂先生精通相法,说女子若额部的双眉中间,生有一似立针的纵向直纹,则不能生育。后人曾多次验证,果然如此。
望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王玉堂先生对此也功底非浅。有一日阳光温和,王先生与妻坐家门口休息,同村一男子大病愈后,养得白胖,手端一碗捞面从王家门前走过,王氏却自语说:“没有几天了,还不去准备后事。”其妻嗔曰:“人家活得好好的,长得胖胖的,你为啥要咒人家?”先生秘而不答。然而不多日,该男子半夜暴亡。
王玉堂先生对病者历来一视同仁,从不嫌贫爱富,附势趋利。他常常步行数十里给乡亲们医病。由于人们贫穷,众乡亲只能按当地风俗,赠送一缕红布示谢,先生却十分乐意收下。王庆林先生经常对自己子女讲:爷爷虽为一方名医,但他并不富有,因为当地人大多数贫穷,生活无着,很多人连药费都拿不出来,而爷爷行医,有病皆治,获得的酬谢仅仅是一缕红布。全家人那时所穿的衣服、鞋袜几乎均是红色,是奶奶用爷爷看病收回的许多红布缕缝拼而成的。红缕拼衣之故事,不但反映了爷爷医名之大、医德之高,也反映了爷爷全家之贫、奶奶为家之贤。尽管如此,王玉堂先生也并非见钱即收,而是以德为先。河南督军张福来将军请先生治病而速愈,张将军大喜,重酬先生500大洋,而先生却笑谢不纳,只收自己认为应得之一点小金,足见先生之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