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疫黄疸(重症病毒性肝炎,黄色肝萎缩)
王某男48岁教师1995年5月10日初诊
病人在某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出现昏迷,黄色肝萎缩。经哈尔滨某医院抢救病情缓解,但尚未脱离险境,现病人神志已清但嗜睡,黄疸不退,腹胀满不欲食,体力疲惫不堪,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居高不下,血氨高,医院诊断重症病毒性肝炎,肝损伤,黄色肝萎缩。经治疗有好转,但仍未脱离险境,延中医会诊,躯干、巩膜黄疸不退,脘腹胀满,纳呆,精神疲惫,嗜睡,低热,体温38. 5℃左右,舌苔白腻满布,小便色深黄,大便稍溏。中医诊断当属时疫急黄,辨证为湿热盛而脾为湿热所困不得健运,中宫虚馁,肝气郁而不舒,肝郁脾虚湿热蕴蓄为本病的症结。治以醒脾化湿,苦寒清热,舒肝健脾,活血解毒四法正邪兼顾治疗。
砂仁15g,藿香15g,白蔻15g,陈皮15g,茵陈20g,川连10g,黄芩10g,石菖蒲15g,柴胡15g,赤芍15g,郁金15g,丹参15g,红花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双花20g,公英30g,甘草15g,水煎日两次服。
5月20日复诊:服上方八剂黄疸明显减退,全身较前稍有力,腹胀减轻,食纳稍好,低热退,舌苔转薄,仍白腻,脉象沉缓,现仍巩膜黄染,小便黄,全身阵汗出,此为肝郁渐疏,脾气见复,湿热见退佳兆,继宜上方化裁治疗。
藿香15g,白蔻10g,茵陈30g,石菖蒲15g,滑石20g,川连10g,黄芩10g,砂仁15g,丹参15g,桃仁15g,公英30g,双花30g,红花15g,柴胡15g,黄芪25g,甘草15g,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水煎日二次服。
上方连服30剂,诸症大减,脘腹胀满消失,食欲佳,精神好转,体力增加,黄疸消退,舌苔均退质稍红,脉象滑,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恢复正常,唯胆红素稍高,停药一个月后复查胆红素亦恢复正常而愈。
本病人在哈市某医院住院两个月余,诊断为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呈现昏迷,经有关专家会诊为肝损伤、黄色肝萎缩,经过一系列抢救治疗已有好转,但仍未脱离险境,病人嗜睡,眼不欲睁,无食欲,腹胀满,小便色黄,黄疸不退,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均居高不下,医院给予护肝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恐惧要求请中医会诊治疗。据脉证分析为湿热困脾,肝气郁滞,肝脾不和,结合辨病为肝损伤血络瘀阻,宜芳化湿浊,苦寒清热以利脾之转输健运为主,佐以益气活血解毒恢复肝之损伤。据现代药理证明柴胡、黄芪与活血药合用具有抗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增生作用,桃仁、丹参、红花、赤芍活血通络,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从多方面入手正邪兼顾,辨证与辨病结合,相互协同,故能取得良好疗效。本病人经过长期追踪观察肝功一直良好。
二、痿症(脊髓压迫症)
李某男45岁干部黑龙江巴彦县交通局1987年5月初诊
自述一年来开始感上下肢无力,两下肢更为明显,逐渐进行性无力,发展到两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两上肢亦无力、功能障碍,右手不能持物,无握力,触痛感觉障碍,经哈市某医院神经科CT扫描及脊髓造影有血栓压迫引起脊髓神经受压,诊断为脊髓压迫症。
除上述症状外,二便亦有障碍,小便感觉迟钝,排尿困难,大便有感觉但便秘,3~5日一行,病人体瘠瘦,面色不泽,舌淡苔白,脉象左右沉弱。
此属中医痿?症范畴,脊髓为督脉之所司,隶属足少阴肾经。气血为全身之主,《难经》:“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统血以营养灌注全身,辨证与辨病结合,此病为气血不足不能充养肢体,肾元亏耗,督脉失养,络脉痹阻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针对以上病机以益气血,补肾元,充督脉,活血通络法治疗。自1987年5月到1994年9月3日最后一次复诊,共服汤剂近200剂,配制丸药四料;16次复诊上肢能持物活动,手指活动自如,两腿有力能步1公里左右,但依然不能远走过力,脉象左右沉而有力,所用药物如下:
黄芪、红参、当归、白芍、生地、川芎……补气养血。
熟地、山萸、玉竹、首乌、枸杞、巴戟、苁蓉、续断、杜仲、狗脊、牛膝、木瓜……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
全虫、炮甲珠、炙马钱、乌蛇、蜈蚣、地鳖虫、炙蜂房、地龙、丹皮、桂枝……活血通络化瘀。
治疗集中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之品为主,其次为活血通络,尤其用炙马钱子与诸虫类药相配伍通络开痹化痰之力较强。马钱子(别名番木鳖),苦寒有大毒,有搜风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据现代药理实验“番木鳖碱对脑、脊髓都具有兴奋作用,尤其以兴奋脊髓作用为最强,小剂量能显著增强脊髓的反射活动”。我用量每日1g用粉分三次与汤剂服用,逐渐可增量到1. 5g,但必须用炙马钱,生者不可用。其他诸虫类药活血通络之作用较强,与补肝肾、充督脉、益气血之品合伍则补中有消,补而无壅,消而无伤,从而达到增强脊髓功能,通畅气血,调整神经细胞,以利功能之恢复。此病人初服药14剂下肢功能有小效,继服功能活动逐渐增强,后来改服丸药嘱其增加锻炼,终于达到生活自理,获得基本缓解。此病人1995年去北京协和医院,经核磁共振扫描脊髓腔之血栓已溶解,可见中药之效。现将配丸药方原方抄录于下供参考。
黄芪100g红参50g熟地、山萸、玉竹、首乌、枸杞、巴戟、苁蓉、续断、杜仲、狗脊、牛膝各50g,木瓜30g,生地、丹皮、地龙、炙蜂房、甘草各30g,当归、白芍、全虫、甲珠、乌蛇各50g,土虫30g,蜈蚣5条,炙马钱15g,共研细面炼蜜为丸10g,每次服一丸,日服3次。
方中药味虽多,三法配合用药:①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②益气养血以营筋骨;③活血通络开瘀以调畅气血,相辅相成,配伍严谨,对本病药中肯隆故能收到良好疗效。
三、外感温病发烧
姜某女55岁医师1996年5月19日初诊
发烧20余日不退,上午轻,下午重,体温39. 5~40℃,全身肢节痛,头痛,血沉50~70mm/h,其余经系统检查皆阴性。病人系某医院医师(西医),经用抗生素环丙沙星、菌必治皆无效。曾在北京某医院做系统检查亦无结果,延余会诊,除上述症状外,发热39℃以上,周身无汗,曾用解热药汗出当时体温下降,停药后热又上升,以高热持续20余日不退,病人极度衰弱,舌苔白干无津,舌中间及根部黄,脉象洪数
中医诊断为外感风温,辨证此属外感温邪入于气分不解,入之深不得外透,故发热持续不解,全身肢节痛,宜清热透邪法治疗。
生石膏70g,连翘20g,栀子15g,黄芩15g,花粉20g,玄参20g,柴胡20g,葛根20g,银花50g,甘草15g,水煎日3次服。
5月24日复诊:服上方5剂,周身汗出,体温下降至37. 3℃,又继服2剂,体温下降至36. 4℃,周身不断汗出,全身肢节痛及头痛亦随之顿除而愈。
“按”本病例发热20余日曾用大量抗生素无效,辨证依据舌苔白干无津,中间及根部苔黄,脉象洪数,为温邪入于气分,亦符合《伤寒论》阳明经证,因未入腑未出现腹胀便闭,神昏谵语等症,故以清气分热邪为主,重用生石膏辅以栀子、黄芩、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天花粉、玄参生津。叶天士谓:“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清热为主,尤须解肌透邪外出,方中柴胡、葛根为解肌良药,银花、连翘既清热解毒又有辛凉解表邪作用,服药后微汗出,温邪随之外解,热退身痛亦伴随之蠲除而愈。
50年代西药消炎只有青霉素一药,如今抗生素新型之发展日渐增多,不容否认在治炎性病发热有良好疗效。然一是药价昂贵,一般工人农民难以承担;二是抗生素也不是百用百效之灵丹妙药,在临床上常有不少炎症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用之无效,且用多了还容易产生菌群失调等弊端。
中医药治疗热性病有悠久的历史,且有独特疗效,我国经典医籍《伤寒论》即为治热性病之专著,明清温病学著作繁多,大大丰富了治疗外感热性病治疗之内涵,且疗效好,药价廉,无不良副作用,适合于广大工人农民工薪阶层医疗之需要。如今可惜一见发烧炎症就用抗生素且愈用新型者愈多,愈昂贵者愈好,国家再三提出降低药价,应从药价廉、有效药着眼。我建议不妨从中医医疗单位开始对感染性疾病用中药辨证治疗,发挥中医治疗之优势,不要把这块阵地丢失;高等院校也应该把治疗热性病作为重点培养以适应广大人民之需要。作为中医不能一见感染发烧就用抗生素,要知道我国古代以至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大多以治疗急性热性病见长的。把中医药看成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四、外感咳嗽(病毒性肺炎)
马某女57岁某大学教授1997年4月19日初诊
咳嗽3个月不愈,经某医院X线摄影示左肺上野有片状阴影,曾用先锋霉素、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延中医会诊,病人发烧,下午体温38. 5℃,上午37. 8℃,伴顿咳不已,干咳无痰,全身不适,恶寒无汗,舌边红白苔、少津,脉象浮数。
综上脉症分析,为外感寒邪入肺,肺气不宣,日久化热,表寒里热,肺失宣降,于是上壅作咳,宜宣散外邪,清肺热降逆止咳法。
麻黄10g,生石膏50g,杏仁15g,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5g,紫苏15g,桔梗15g,薄荷10g,牛蒡子15g,川贝15g,沙参15g,寸冬15g,紫菀15g,甘草15g,水煎日两次服。
4月27日二诊:服上方7剂,服药后周身微汗出,发热退,体温36. 0℃,全身舒适,咳嗽大减,现仍干咳无痰,舌红稍润,有白苔,脉滑。此外邪解,肺气得宣,热邪诸症向愈之佳兆,继上方加减化裁以清肺润肺为主,稍辅以宣解以冀除邪务尽为治。
柴湖15g,黄芩15g,寸冬15g,沙参20g,紫菀15g,川贝15g,牛蒡子15g,桔梗15g,杏仁10g,半夏15g,苏梗15g,天花粉15g,生石膏50g,甘草15g。
5月4日复诊:服药7剂咳嗽基本痊愈,仅有时轻微咳,全身舒适,舌苔白润,脉缓,从而停药。
“按”本案经某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胸部X线示左肺上野有片状阴影,呈间质性病变。干咳无痰,低热,全身肢节痛,恶寒无汗,舌边红苔白、不津,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中医辨证为外感寒邪入肺(肺合皮毛)3个月不愈,日久化热,邪气不得外达,内蕴化热,表寒里热,上壅作咳,宜宣散外邪,内清肺热,降逆止咳法。宜散外邪(风寒),以麻黄为首选,寒邪郁闭,肺气月贲郁,麻黄辛温开泄肌表,宣畅肺气,发汗止咳;杏仁降逆止咳;因日久化热,故用石膏以清热;柴胡、紫苏、薄荷以疏解胸膈之气机,气机舒畅则外邪解,以助麻黄宣肺解表之力;黄芩、麦冬、沙参、川贝、花粉、紫菀清热滋阴润肺,因病程日久干咳无痰,阴液已伤,故以养阴润肺以辅佐之。二诊周身汗出外邪已解,周身肢节痛已除,咳嗽大减,但仍干咳无痰,此余邪未尽,肺阴耗伤,故不用麻黄、石膏峻剂,用柴胡、紫苏、牛蒡子宣肺,沙参、花粉、麦冬、川贝等润燥止咳之剂为主。此病人仅二诊服药14剂诸症皆除,并经X线检查阴影已消失,可见中药治疗之效。
五、温病发热
左某女68岁2002年8月2日初诊
发热30余天,经某医院西医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上腹痛不明显,左胁稍不适、不痛,以发热为明显,经用中西医药治疗后发热不退,至今已发热40余天,热无定时,体温38~39℃,持续约半小时,经物理降温体温可暂下降,旋又发热,发热时无恶寒,周身酸痛,口干不欲饮,无汗,舌质红绛、少津,无苔,脉象沉细数。中医诊断为温病。邪热入营血不解,宜清血热、辛凉透邪解表法治疗。
生地20g,丹皮15g,水牛角30g,川连10g,赤芍20g,生石膏70g,柴胡20g,葛根20g,双花30g,焦栀15g,连翘20g,黄芩15g,元参20g,桔梗15g,桑叶15g,薄荷15g,甘草15g,水煎服日两次。
8月16日二诊:服上药4剂发热退,观察未再起。药后有腹泻,左胁不痛,厌油腻,身不冷,手心热,口干,舌质红绛,舌边薄白苔、稍润,脉象沉细不数。此邪热解津液渐复,但服上方7剂药寒有损脾阳,但厌油腻,舌仍红绛,胃阴仍亏耗,一方甘寒养胃阴,一方又须健脾助消化。
石斛20g,寸冬15g,沙参15g,丹皮15g,麦芽30g,陈皮15g,柴胡15g,白芍15g,公英20g,山药15g,白术15g,枳壳10g,葛根10g,神曲15g,山楂15g,内金10g,花粉15g,双花30g,郁金10g,甘草15g,水煎日两次服。
8月30日三诊:身热退未再发热,舌红薄苔脉沉不数,仍腹泻,大便质稀如水,食纳佳,此胃阴已复,以脾虚为主,宜健脾为主,稍佐温阳兼顾胃阴调理治疗。
石斛20g,沙参15g,寸冬15g,乌梅20g,麦芽30g,神曲15g,白术20g,山药20g,扁豆15g,莲子15g,砂仁15g,陈皮15g,薏苡仁20g,西洋参15g,茯苓15g,桔梗15g,五味子15g,炮姜10g,甘草15g,水煎日二次服。
9月27日四诊:腹泻止,在便日一行不溏,未发热,舌正红苔白,脉沉不数,病人精神体力均好转,但上腹及左胁始终未痛。
石斛20g,沙参15g,寸冬15g,麦芽30g,神曲15g,山楂15g,乌梅15g,扁豆15g,莲子15g,砂仁15g,陈皮15g,西洋参15g,五味子15g,内金15g,桔梗15g,甘草15g,水煎日两次服。
未再诊而愈。
“按”本患者为一老年妇女,身体瘠瘦孱弱,以发热40余日不退来就医,据某西医院系统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各种退热抗生素等治疗热不解。急性胰腺炎上以上腹痛,左胁痛为主症,中等度发热是其中之一,此病人只发热而无上腹痛及左胁痛,辅助检查材料皆在医院未见到,不能肯定是否急性胰腺炎。从中医辨证发烧40余天不解,舌质红绛、少津、无苔,周身酸痛,不恶寒,口干不欲饮,脉象沉细数,辨证分析为外感温邪不解,热入血分,宜清营凉血宣透法治疗。8月16日复诊,服药4剂发热即退,周身微汗出,此邪气外出之兆,但药后有腹泻,厌油食,手心热,舌红稍润,脉象沉细不数,此邪热已退,津液渐复,然药寒凉,服四剂热退即应终止,病人见药有效连续服药寒凉伤脾,故而出现腹泻,亦因病人年老脾胃素弱有关,然舌仍红绛,掌心热,厌油食,余热未净,脾虚失运。二诊:以甘寒养阴兼清余热伍以健脾助运治疗。三诊:发热已2周未起,说明发热已愈,舌正红薄苔,脉沉不数,食纳佳,已不厌食,但仍大便溏泄,此胃阴已复,脾仍虚弱,以健脾为主稍佐温阳兼顾胃阴调理治疗。四诊:大便日一行不溏,舌正红苔白,脉沉,病人体力恢复精神好转,未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从而痊愈。
§§郭诚杰
郭诚杰,男,1920年生,陕西富平县人。1930~1935年上学,1936~1948年在富平县当学徒,1948年~1949年在秦岭中医函授学校学习,1950~1953年先后在咸阳专区中医进修班及陕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于1953~1958年在富平县医院任中医针灸医师,1958~1959年在陕西省中医学校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后校改院),担任针灸教学及临床工作,因教学工作卓著,获1960年陕西省劳动模范。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名老中医荟萃》编审委员、《中国针灸荟萃》编委及主编、《陕西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中医学院学部委员,并为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硕士生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人之一。曾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及《针灸医籍选》副主编、陕西省科委委员、省高教厅和卫生厅高等技术职称评定会委员、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临床教研室主任、经络研究室主任、针灸系主任。1987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主要科研成果:“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疗效及机理探讨”获1987年省科委一等奖的首位。“针刺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及其机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的首位。《我国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获1979年省人民政府二等奖。
1982年获省劳动模范,1989年获省科委科技优秀工作者,1987年获省科协先进个人,1990年获陕西省卫生厅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全国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美国针灸、陕西中医杂志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医籍选》《针灸医经选》《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针药并治乳房》、全国自考教材《针灸学》《针灸学辅导》《针灸学练习》,担任主审的书籍有《针灸学》《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
从事针灸教学、临床数十年,积累了治疗疑难病的丰富经验。近十余年来潜心研究针刺治疗乳腺病的课题,通过对四千余例乳腺增生病人的辨证论治,在国内率先将该病分为肝火、肝郁、肝肾阴虚、气血双虚四型,近期治愈率从40. 4%现已提高到57%,此治疗方法已被收编在全国统编《针灸学》教材及《中国针灸治疗学》中,从而开拓了针刺治疗本病的先河,不少疑难乳腺病患者得以康复,被誉为“针灸治疗乳腺病专家”。
从病人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雌二醇升高是该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针刺有调整失衡的雌激素效应,并可加速对乳腺增生组织的清除作用,从而对针刺本病建立了理论基础。乳腺增生为乳癌前病变,故对今后针刺降低乳腺癌发病率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持“针灸对小白鼠移植性乳腺癌抑制作用研究”。已获1993年陕西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制的“乳腺增生治疗仪”已获国家专利,获1992年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医疗保健卫生用品科技成果金奖,并获1993年陕西省电子厅二等奖,现主持进行的“乳乐冲剂”正在做药化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