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如今已成为许多管理者的口头禅,但要真正把对细节的重视贯穿于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比如,有时你的指令下达了,任务安排了,并已给予下属充分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高枕无忧,接下来的“检查工作”这一环节是绝不能省掉的。
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让员工知道如何报告工作。向分配工作的领导报告完成工作的结果,称为报告工作。为什么要让员工养成报告工作的习惯呢?首先,接受了指示,并且执行了,仅做到这一步,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算完成了。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向下达指示的人报告执行结果,等听到“很好”、“知道了”时,这件工作才算告一段落。无论什么原因,工作之后不报告,就是犯了“有始无终”的错误。其次,报告工作应赶在催促之前。否则下达指令的人会因此而分心,影响工作的安排,不利于工作的全面展开。作为一个称职的工作人员,及时报告工作是一项基本的功夫,必须认真落实。最后,下达指令的人,常常要根据执行者的报告举一反三考虑下一步应该做的工作。若没有诸如此类的报告,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就会导致不该出现的失误。
在通常情况下,凡是需要领导不时催问处理结果的部门,错误出现的可能性大;反之,能争先提出工作报告的部门,工作则进行得比较顺利,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
鉴于报告工作的重要性,领导者应当事先向新进人员认真讲清楚。作为组织成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就是赶在催问之前先做好工作报告。
(2)直接询问员工的工作情况和状态。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情绪低潮、提不起劲儿、无法完成领导者交代的任务的时候。而且,同样完成一件工作,有时候也会因时机、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某领导在激励员工时总是这么说:“现在,正是我们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各位能不能了解我们目前的困难?大家要加油啊!”
刚开始的时候,他这番话的确起了不小的作用,大家都非常努力,可两年下来,就没有人再愿意拼命了。因为大家早就听腻了他那套老掉牙的说法了。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好?直接去问员工——这就是要诀。
“你怎么会做这种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时候你可以在员工的回答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之道。
如果员工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很诚恳地道歉,你就应该一笑了之,不需要再责备他了。
然而,员工不一定都会对你袒露实情。因此,你也不能单听他一面之词就马上全面相信,应该把他说的话当做参考。仔细地观察他在回答时的反应,包括沉默、叹息、神色等,然后在你继续问他的时候,可以再加上一句:“事情真的是你说的这样子吗?”如果能确实掌握住问题的重点,事情就会出乎意料地简单,他会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事实上是这个样子的……”既然了解了问题出在哪里,就可以相互讨论解决的对策。如果能引导他自主地去解决问题的话,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3)不妨常到现场走走。经常到现场走走,和员工打打招呼,是接近员工的好方法。为了提高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把他们工作中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意义。为此,管理者应当在现场到处转转,与员工打招呼,要他们好好干,给他们鼓劲。并且,从中发现许多不被注意的小的成功,给以表扬,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你一周去一次,用焕然一新的眼光仔细打量你周围的一切。这样你还可以发现一些细小的改进之处,而这种改进对你鼓舞士气、调动员工积极性是有好处的。
这种姿态,是从管理尊重人的价值观念中产生的。这种价值观念,就是要尊重人,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发现他的长处,都要亲近他。员工只要认识到自己努力就会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赞扬,这样积极性就高涨,就会勇敢地向下一个问题挑战,并在挑战中成长。
(4)时刻检查组织的运行状况。每个员工对一个领导负责。在每个员工上面监督的人愈多,干劲愈小。分层负责的秘诀是要每个部下只对一个领导负责。习惯了遇事到处报批盖章的人是否对这样一个规定感觉有点儿陌生呢?你也许会想这样会不会降低工作质量的保障系数呢?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对于一个素质较好的员工来说,需要应付的“头儿”越少,越有创造力和工作兴趣,同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直接管理员工的领导者也要对他的上级负责,也就是说他们也在受到监督;或者,你也可采取办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如不定期对同级领导者调换——当你认为有十分必要的话。
一切工作就绪,画出一张完善的组织系统表,这是一张让你自己不会糊涂的图表,务必要使上下级的关系十分明确,使其能显示出每个人工作的功能。同时凭着这张统观全局的图表,检查一下工作有何得失。
不要认为现在就大功告成了,真正的组织工作应该是在日常。所以领导者最好“警惕”组织的运行情况,及时对不恰当的地方和意外的变化作出必要的改动。
检查工作这一环节有时候让人感觉琐碎而麻烦,需要以十足的耐心和细心去做。把住了这一关,管理者所安排的工作就能落实到位,并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