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中有个故事。说郑国有个人住在边远的地区,三年中学习做雨具,好不容易学成。天大旱,无雨;雨伞没有用,自然没人买。于是他就放弃了做雨具改学做汲水的工具,用了三年手艺又学成了。逢天雨不断,汲水工具没什么用,只好又回去干做雨具的老本行。可是此时盗贼四起,人们都急需军服兵器,他又想改行去做兵器。
商场如战场,这样的人做生意十有八九要输得精光。因为他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对于人事、商务和战争,是缓是急,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处理。《孙子兵法》提出了兵贵神速的观点:兵贵胜,不贵久。所谓“其疾如风”,“动如脱兔”。
何进与宦官的斗争,因为缓慢而致失败。而董卓应诏入朝,因其缓而篡政,阴谋得逞。同是缓,何进的下场又与之天壤之别。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矛盾极其尖锐,或为立嗣,或为争权,彼此争斗不已。何进与十常侍内讧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灵帝病重,欲立皇子协继位,听中常侍蹇硕之计,拟先召大将军何进入宫杀之。何进知其谋,拒不入宫,即先扶立其妹何后之子为太子。
“奸在君侧,除之贵速贵密。”何进不懂此理,却不速不密。
本来,尽杀宦官并非明智之策,但既决意杀之,即要迅速行事,使其措手不及,而何进因何后一再阻挠而犹豫不决,及召外兵入朝,其谋更加暴露无遗。因其缓,使宦官有时间得以反扑;因其谋泄,宦官与之势不两立,不杀何进,宦官则必将被何进所杀。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何进应密而不密,应急而不急,这便是其致死之由。
董卓奉诏入朝除奸却不密不速,同是缓,却与何进的缓有所不同。
何进是暗发密诏召董卓,董卓却偏偏上表把除张让之事公布于天下?口口声声要“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却又在海渑按兵不动?其中大有阴谋。
董卓上表使除张让等之事公开,意在告知宦官等,使其有所准备,对何进进行反扑,促使宦官与外戚内讧;他带大兵在渑池按兵不动,其实是“坐山观虎斗”,然后乘乱入朝,操纵朝政,为所欲为。
这便是董卓以缓而其阴谋得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