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能也。抽掉了急躁的忍耐,如一颗定心丸,让人们能够在艰难的困境中安心地营造幸福的未来;脱掉了懦弱的忍耐,似一把尚方剑,剑走偏锋劈掉了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祸端。忍耐是痛苦的,忍耐又是可贵的,忍耐是幸福生命的一门必修课,只有心怀忍耐,生命才会幸福。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不吃眼前亏。因为好汉是豪情万丈、果断勇敢、临危不惧的代名词,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好汉都不会低头屈就,认败服输。好汉当然是要果断勇敢、敢作敢为,但却不是匹夫之勇,逞一时之豪气,不计后果。
做一个不吃眼前亏的好汉其实很容易,只要在大事当前,血脉贲张,声色俱厉,面对一个强于自己几倍的对手,毫无惧色,仗剑行侠。但是做一个吃眼前亏的好汉则有些困难,你需要压制怒气,强颜欢笑,逆来顺受。前一种好汉人们夸的是他的勇,但事后一种好汉人们夸的则是他的智。逞匹夫之勇不难,具忍耐之智不易。
汉朝的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的代表,如果他当时不受胯下之辱的话,恐怕要挨顿打,面对那些恶少们的有意刁难,即使不死也会丢掉半条命,哪还有日后的叱咤风云!
另一个重要的“吃得眼前亏”的好汉就非“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莫数了。《三国志》里的《关羽传》说:“建安五年(200),曹公东征,先主(刘备)奔袁绍。曹公禽(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但是此时的关羽虽然感念曹操的知遇之恩,却难忘刘备的手足之情。之所以投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人说关羽投降曹操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实则不然,倘若贪恋曹营的富贵荣华,将兄弟间的情义弃之而不顾,那就不会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传延下来了。关羽一生重情守义,岂能为一己之私而换来千古唾弃。因此,关羽的投降,不但不是污点,反而成了他更重的资本。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惜笔墨,渲染了这位英雄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保护两位嫂子的事迹。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
康熙大帝是一代名君,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然而在其实力微弱之时,万不得已亦曾选择“吃哑巴亏”。有人问道:“君王也有屈服的时候吗?”康熙回答说:“君王因道义而伸扬自己的意志,也因道义而屈从自己的意志。”
清世祖玄烨公元1662年登基时,年仅8岁。别看他如此年幼,却不乏雄才大志。最初,太皇太后考问康熙,当皇帝后想干什么?康熙回答说:“没有别的愿望,只愿天下大治,百姓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抱负!
由于康熙登基年龄尚幼,暂由顾命大臣鳌拜主持国政。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鳌拜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他从功臣到权臣,最后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鳌拜根本不把玄烨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王祚、巡抚王登联,户部尚书苏纳海都成了鳌拜的刀下鬼。因此,鳌拜引起了朝中众大臣的愤慨,但慑于他的淫威,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鳌拜不满足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忠诚的功臣,而是野心勃勃的罪臣。他有一个野心勃勃、路人皆知的秘密,那就是君临天下。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鳌拜私设一计,假装身体有恙不能上朝,要玄烨亲自去看望他。玄烨果然前往其府第探疾。进入鳌拜的卧室后,御前侍卫发觉鳌拜神色有异,急忙冲到鳌拜的榻前,揭开席子,里面有明晃晃的利刀一把。玄烨是何等聪明智变之人,只见他不动声色地笑了笑说:“刀不离身,是满族的习惯,这不值得大惊小怪。”说毕,马上返驾回宫。连老谋深算的鳌拜也被玄烨的沉稳震慑住了。
没有此时的“忍辱”,也就没有彼时的“锄奸”。身负重大使命,即便蒙受多大屈辱也能忍受,此谓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忍辱是手段,是表象,为达目的,完成使命是目的,是动机。忍辱负重是一切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重要气节之一,但它却是一般人难能的。
君子见辱而不怒,对此,苏轼在《留侯论》中对此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容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在这里将“豪杰”与“匹夫”在“见辱”之时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做了鲜明的对比,指出真正的大勇是见辱能忍,不惊,不怒。而见辱便起、便斗的匹夫并非真正的勇者。二者的反差是很大的。能忍辱负重者为真豪杰,不能忍辱负重者非豪杰之辈。苏轼的话实在是精辟而透彻。
每个人的每一天都面临着“亏”,有名分上的,有利益上的,但是能吃眼前亏的“好汉”却不多了。大多数人认为现代社会,情况瞬息万变,没有竞争能力,没有“好勇斗狠”的强势,必然为情势左右,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的确如此,如今社会竞争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对手往往以各式各样的攻心术、激将法,逼我“妄动”。但是“能吃眼前亏”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一个不能“隐忍”的人,又如何能承担大任?
因此,面临屈辱,尤其要“沉得住气”,要善于用理智战胜感情,善于驾驭自己的性格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稳住“方寸”,才能找到理智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少暴露自己的弱点,同时发现对手的破绽。生活中,往往有“受辱”的情况。“受辱”而震怒,虽不失阳刚之气,然而非智者之所为。清代林则徐就以“制怒”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以便在被“激”、被“气”时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受辱而不惊乃是智者之举。
反思与领悟:
一个人如果气躁心浮,办事自然不稳,差错自然会多。因此,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情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
智慧新语:
真英雄能吃眼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