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2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30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他与马斯洛、麦格雷戈同被视为20世纪5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
赫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巨大声望,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所谓双因素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是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工作的环境因素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不满。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在担任匹兹堡心理学服务中心主任一职时,承担了研究人们工作态度的任务。当时他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试验研究,目的是验证下述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性质不同的需求,即作为动物要求免除痛苦和作为人要求在精神上不断发展。试验研究的对象是美国匹兹堡附近各行各业的200名工程师和会计师,研究人员对他们逐个进行面谈。通过对这些工程师、会计师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赫茨伯格在1966年首次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指的是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如成就、赞赏、职业满意感、工作的本身、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等。如果满意因素能得到满足,就能激励个人或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赫茨伯格在观察中发现,如果这些因素低于员工认为可以接受的标准,员工对工作将感到不满。不满意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薪福利、地位与安全、个人生活等。在实践中,员工的不满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改善这些情况,就能消除不满,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个人有更好的表现或提高劳动热情。一切涉及人的两种不同需要:一种需要来自人的动物本能,是一种抵御环境压力的内在动力,比如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取得成就的能力,以及通过成就来体验精神上的满意。
总的来说,“满意因素”和“不满因素”有着明显的区别。
“满意因素”即导致满意的因素多来自于工作任务本身,对于工作来说是内在的,这是适合人的心理成长因素。“不满因素”即导致不满意的因素则多来自于周围环境,对于工作来说是外在的。“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都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的需求,都是质量愈高(或数量愈多)愈好。但“不满因素”与环境条件相关,作用是预防出现不满,所以又称“保健因素”。而“满意因素”可以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做出成绩的干劲,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员工满意的结果。
“不满因素”即“保健因素”的满足对员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正如赫茨伯格所说:“保健因素排除了人类环境中破坏健康的危险,它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救治性的,不如说是防疫性的。与此相似,当工作前后关系中出现危及身心健康的因素时,保健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带来消极的工作态度。改善提高这些保健因素将会扫清阻碍,带来积极的工作态度。”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赫茨伯格认为,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两种工作态度反映了两种需要结构:包括保健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不满意,是因为人具有避免不满意的需要;而包含激励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满意,是因为人具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保健因素反映了人这种动物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环境,但是它们对于心理成长却毫无用处。
总之,赫茨伯格在这一研究中得到了两点基本发现:
1.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感的因素是彼此独立而不同的。
2.两种感觉不是相互对应的。即工作满意感的对立面不是工作不满意,而是没有工作满意感,工作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工作满意而是没有工作不满意。导致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的作用主要都是单方面的,即它们对工作不满意感的影响是很小的。
从整体而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影响被认为是非常独特的。作为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赫茨伯格在管理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企业界留下了宝贵的管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