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往今来,那些劝诫人们改过自新的言语多是逆耳忠言,心胸宽广而有智慧的人听了,就会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接近完美;而小肚鸡肠的人听了,可能会怀恨在心,最终自食苦果。所以,我们要学会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哪怕逆耳,只要是正确的建议就应当采纳。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或许,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很难有唐太宗那样的容人雅量。我们总是对那些经过了包装的甜言蜜语无法抵抗,而又总是对那些听上去剌耳又难受的“忠言”心生反感。
其实,如果我们能抛开虚荣的自尊和脆弱的“面子”,我们也能够认真听取别人好心的相劝。因为事后想想,就能发现,哪些忠言是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浮浅的赞美之词对我们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女人天生爱面子。虽然是真心相劝的忠言,但听来多少带着一种批评与指责的语气,总不如表扬的话听起来那么顺耳和舒心。只有当事后吃了苦头时,才会醒悟:原来逆耳的,才是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