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缺锌的预防方法
“锌”是一种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如果锌缺乏,就会发生一些疾病或引起小儿生长障碍。缺锌的小儿一般都食欲不好,又矮又瘦,免疫力低下,很爱生病。特别容易患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等。如果小儿患上锌缺乏症,可以服用硫酸锌治疗。缺锌的孩子平时应注意膳食要合理,动物食品要占一定比例。同时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偏食。
婴幼儿扁桃腺炎的防治
扁桃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宝宝扁桃腺发炎有时会发热,嗓子疼和轻度的咳嗽,需要服用抗生素或其它消炎药消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则常会复发。得过扁桃腺炎的幼儿,到5~6岁后甚至到青春期仍未能完全制止复发可引发风湿病或肾炎。而这2种病又是很容易合并严重的并发症的病症,严重者会威胁到生命。许多内科专家便认为最好在幼儿或少年时期把反复发作的扁桃腺——这一风湿病和肾炎的病灶切除掉,以根绝后患。
大量的医学研究发现扁桃腺内含有淋巴细胞,其中的T细胞和B细胞能产生对人体有免疫功能的抗体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并还分泌干扰素起到抑制病毒生长的作用,并且事实也证明切除扁桃腺并不是好办法,有些青年因在幼年切除扁桃腺后咳嗽,发音嘶哑,甚至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所以不应轻率地切除幼儿的扁桃腺,而应及时治疗,预防才是最主要的,应及时给小孩更换衣服,防止忽热忽冷,尽可能不到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在宝宝的卧室或在宝宝面前大人应尽量少抽烟,最好不抽烟,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是最好的方法,不应靠经常给宝宝吃消炎药来预防扁桃腺发炎,这样可能会使口腔里和扁桃腺上原有的一些致病菌被杀死或产生耐药性,一旦发病后再用这些药品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使临床医生在治疗时更感复杂化。
秋冬季腹泻的预防方法
秋末冬初,婴幼儿容易腹泻。由于患儿频频腹泻、呕吐,使年轻的父母既着急又忧虑。常常是上午跑儿童医院,下午寻专家门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而发生急性腹泻的约有7亿5千万至10亿人次,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对于婴幼儿来说,丰收的季节却是“多事之秋”,可见加强预防之必要。
婴幼儿腹泻过去叫小儿秋季腹泻,亦称婴幼儿消化不良症,其病原体到七十年代才查清。是1978年由北京首先报告的,它是一种在电子显微镜下外形酷似车轮的RNA中小型病毒,故名轮状病毒,乃是婴幼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以后全国各地均有发现,现研究已有7种轮状病毒,主要是婴幼儿轮状病毒,称A组轮状病毒。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发现的成人轮状病毒也在小儿中发现。
轮状病毒侵袭对象是6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传播途径与其他肠道传染病是一样的,即通过粪便污染传播。凡不重视饮食卫生的托幼机构或家庭易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有严格的季节性,多见于10~12月份。婴幼儿感染了轮状病毒,潜伏期一般在48小时以内,通常开始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及发热,约30%的病儿可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腹泻为白色或浅黄色如蛋花汤样便,每日可达10多次,无腥臭味,无脓血。该病病程一般为5~7天,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严重吐、泻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临床治疗除非合并细菌性感染,否则不需应用抗生素。据悉,现已有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作临床观察中,这无疑为全世界的婴幼儿带来了希望和福音。
要有效地防治婴幼儿腹泻的发生,需注意以下3点:
严密把关
谨防“病从口入”。认真搞好婴幼儿饮食,不给孩子吃生冷或不洁净的食物。饭前便后给婴幼儿洗手;家长给孩子喂奶、喂食之前亦要洗手。人工喂养儿每次喂食前,要用开水洗烫食具、奶瓶,最好每日煮沸消毒1次。
调整饮食
过去多主张对腹泻患儿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不要禁奶和禁食。因为禁食的结果会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合理的做法是,母乳喂养儿可适当减少喂奶次数或延长喂乳间隔时间,人工喂养儿可给稀释的牛奶(最好是脱脂奶)或米汤。大的患儿可改喂稀饭、藕粉等食物。
加强护理
病儿大便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及臀部,以保持清洁和干燥。尿布宜柔软、易吸收水分,应勤换尿布,以防止“红屁股”及上行性尿路感染。
婴儿不宜滥用抗生素
当孩子生病时,很多家长迷信抗生素,坚持要给孩子吃消炎药,或要求注射抗生素。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危害人体的病菌,使很多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不能包治百病。比如,绝大多数孩子感冒发烧,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没有疗效。反之,常用抗生素,还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给治疗疾病带来困难。滥用抗生素还增加了发生过敏和毒性反应的机会,有的小儿就因为感冒发烧注射庆大霉素,结果造成耳聋。滥用抗生素,还可使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疾病,也就是说,大量的抗生素抑制了敏感的细菌,却使耐药的细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机体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所以家长要切记,抗生素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乳牙龋齿的预防
牙齿的保护应该从婴幼儿时期做起。乳牙的保护亦很重要。乳牙发生病变,对孩子的健康十分不利。幼儿的乳牙常发生的一种龋病称为奶瓶龋。顾名思义,奶瓶龋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孩子的牙齿浸泡在奶瓶的奶液里,在细菌的作用下,牙齿脱钙就形成了龋齿。
目前,人工喂养婴幼儿较为普遍。有些父母哄孩子睡觉时,为了图省事,让孩子含着奶嘴入睡,孩子的牙齿全部浸泡在奶液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腐蚀,很快发展为龋齿。
保护乳牙不仅在于及时治疗它的龋病,还应该以预防牙病为主。
控制使用奶瓶的时间,一般应限制在10~15分钟以内,并及早戒除含奶瓶睡觉的坏习惯。
每次给孩子喂奶后,再喂几口白开水,以稀释口内残留的奶液,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尽早停止使用奶瓶,最好在孩子1周岁以后就改用水杯喝水或用小匙喂水,尽量避免睡觉前喝大量的牛奶或果汁。
尽早开始刷牙。3岁以前可以由家长用纱布蘸清水为孩子擦拭牙面,把纱布蘸湿,绕在手指上,伸入小儿口腔中,上下左右地擦牙,3岁以后就应该逐步训练幼儿自己刷牙。
提倡2岁开始定期带孩子检查牙齿,有了牙病及早治疗。
患慢性病的婴儿不能打预防针
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慢性肾炎、结核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孩子,暂时不宜打各种防疫针,应采取其它预防措施防止传染病,并积极治疗慢性病,待其康复后才补打防疫针。因为,防疫针都是用细菌、病素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出现一些轻微的反应,这些对健康的孩子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对慢性病患儿来讲则可能承受不住;另外,接种疫苗后在体内产生抗体的整个过程,除了免疫系统参加外,也需要其它系统的组织器官的密切配合,如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排泄功能等,这样势必会影响这些有病器官的恢复,对病儿的健康不利。因此,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他的康复,在孩子患有慢性病时不宜打预防针。
婴幼儿包皮过长和包茎的处理
正常婴幼儿都可能有包皮过长的情况,但包皮应该能够向阴茎龟头后方翻转。若包皮口狭窄,紧包阴茎龟头,不能上翻,就称为包茎。对先天包皮过长的孩子,家长可经常反复给孩子翻包皮,以扩大包皮口,但手法要轻,使孩子能够接受。露出龟头后,要清洗聚集的污垢,然后复位。如果将包皮强行上翻,又未及时复位,包皮口会卡在阴茎沟处,使包皮和阴茎头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充血水肿,容易发生感染甚至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