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 临刑口占
袁崇焕(1584-1630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第一章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生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不能兵。
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
——袁崇焕写于山海关
在去北陵(清昭陵)之前,我总是以为北陵是埋葬努尔哈赤的地方,直到那年我们一家人亲临其境,才知道弄错了。
然而,人生于世,孰人无错?只不过有的人错了一次就亡羊补牢,从此不犯相同的错误,有的人却一错再错,错得一发不可收拾,此外也有人将错就错,到头来反而错有错的道理。
我那天所犯的错误,真真属于后者。
那天,我们去了以后,我孤身一人走到了北陵,原本想要打听努尔哈赤的葬身之处,却被人告知说北陵是埋葬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的地方,努尔哈赤葬在东陵。当时,我先是一怔,随即心下狂喜:原来皇太极竟然埋葬于此!
我早就想到皇太极的坟前看看了,这并非是我特别推崇他,而是因为他是设计杀害袁崇焕的人。据说皇太极的皇陵里有皇太极的塑像,我很想看看这位害死我心中大英雄的人物长的究竟是什么模样。
那天是国庆节,沈阳的气温有点凉,秋高气爽,我们徒步走入北陵,看到这个在大清曾是戒备森严、轻易不许闲人进去的地方,如今却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闲人游客。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挤到了皇太极的塑像跟前。
皇太极不是一个坏人,连长相也不像,精明能干中透着几分平易近人,比起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他少了几分彪悍勇猛。
是啊,努尔哈赤是继成吉思汗后的另一位骑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的英雄。
努尔哈赤曾在一位汉人大官手下做过事,熟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后来他用兵很多便得益于此。努尔哈赤二十五岁起兵,凭着从两部小说学到的知识,以及个人过人的军事天才,一生大战小战数以百计,屡战屡胜,可谓用兵如神。
不过,世上没有不败的英雄,即使是成吉思汗,他虽然没有败在敌人的手里,却求长生不成,最终败给了死神。当然,对于一个久战沙场的武将,这是虽败犹荣。但是,努尔哈赤的运气没有成吉思汗好,他在宁远(现在的新城)大战中就败给了明朝的大将袁崇焕。
在那场恶战中,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击中,身负重伤,最终只能惨败而回,郁郁寡欢。来自遥远的广东东莞的将领袁崇焕修书一封,派人给努尔哈赤送去。信中大概如此说道:“将军举事以来所向披靡,享名久矣,今日却败在小子手里,恐怕是天意了。”努尔哈赤读完直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把几个弟弟和儿子们召到病榻跟前,异常悲愤地说:“我一生大小征战无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为什么单单一个宁远城却攻不下来?为什么!为什么?”
之后不出一年,努尔哈赤就抱憾死去。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打败战,也是最后一场。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他至高无上的位子。
皇太极在军事上虽然远不如父辈努尔哈赤,在政治上却比努尔哈赤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面跟袁崇焕巧妙周旋,一面却不动声色地出兵把朝鲜给征服了。
明朝时候,朝鲜是明帝国的附属国,明军与清兵交战,他们就帮助明军牵制清兵的后方。皇太极把朝鲜征服后,一方面解决了军事上的经济需要,另一方面也解除了后顾之忧,真正避免了两线作战。
不过,相比之下,明朝实在是太强大,皇太极首先想到了要与明朝政府讲和。遗憾的是,大明朝廷以天朝上国自诩,认为清政府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政权,根本没有讲和的资格与条件,故而几次都拒绝了。无奈之下,怀柔不成就选高压,哪怕是鸡蛋撞石头,皇太极只好硬着头皮出兵攻打袁崇焕,以图入关推翻明朝的政权。
袁崇焕当时领兵在重镇锦州,是阻挡清兵入关的第一道防线,皇太极若想攻打北京城,只有先将袁崇焕打败,其做法有点像宋江攻打曾头市,必须赚取玉麒麟卢俊义来打败“曾家五虎”的教师爷史文恭,彻底搬掉绊脚石。
可是,虽然袁崇焕只是文官出身,却并非等闲之辈,除了文章做得四平八稳,军事上也是历史上一等一的了不起人物,连威风八面的努尔哈赤都败在他手里,皇太极自然也讨不到什么好处。皇太极曾几次亲率大军攻打锦州,每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既然打不过袁崇焕,皇太极只好另想他法。
当时蒙古已对清政府俯首称臣,于是,皇太极甘冒奇险,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蒙古出发,兵分两路进犯龙井关、大安口,直接威胁北京城的安危。
袁崇焕闻讯后大惊失色,急忙引兵日夜兼程入关护驾,居然比清兵提前两天赶到了北京城外屯扎。
袁崇焕的一举一动对明朝少年皇帝崇祯来说,应该算是忠心耿耿了,他也自问有功无过。可是,崇祯并不感激他,因为当时有个传闻,谣传清兵正是袁崇焕引来的,目的是为了逼朝廷与清兵讲和。当时袁崇焕兵权在握,崇祯不敢轻易得罪他。崇祯一面颁旨“勉励”那些几乎筋疲力尽的两千名袁军,一面却下令禁止他们入城稍歇休整,并逼袁崇焕领着他们去攻打强悍的皇太极大军。
天子脚下北京城的老百姓也不领袁崇焕的情,他们陡遭兵燹,一时间怨声四起,却把岌岌可危的局势全都怪在了袁崇焕一个人的头上,他们聚在北京城头,不但破口大骂,还极尽羞辱,纷纷朝袁军扔石头、吐口水……
从战略上讲,以疲惫不堪的兵马去对抗士气高涨的敌军乃是兵家大忌。但既然天子有令,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袁崇焕牙关一咬,拔出佩剑,一声大吼,带着两千疲惫的兵马绝尘而去。在他们的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皇太极的先头部队——二十万精兵悍将。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都记得那个场面:李云龙独立团所剩无几的骑兵连与强悍的鬼子骑兵大队作最后的拼争,那就是血淋淋的战争啊!袁崇焕兵寡将微,与那个惨烈场面近似,战争很残酷,也很惨烈,袁军抱着必死之心,沐血奋战,结果他像威震逍遥津的大将张辽一样,却意外地以少胜多,赢了!
也许,经过无数次的大小恶战,清兵早已被袁崇焕打怕了,也许,确实是哀兵必胜,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是谁也想不到,袁军以一当百,结果竟然以胜利告终。
皇太极这一惊非同小可,不过他很快又镇定下来,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假装与袁崇焕私下有密约,将要对大明不利,故意让两名被俘虏的明朝太监得知,又故意让他们逃脱回去向崇祯皇告密。
崇祯疑心极重,听了两名太监的话,深信不疑,果然就上当中计了。他又十分缺乏耐性,清兵尚未打退,就迫不及待地将袁崇焕打下了大牢。
幸好,经过这次大败,皇太极知道军心已动,加上他一直担心大军远离自己的京城奉天(现在的沈阳),后方兵力空虚,过于冒险,更何况,他不知道袁崇焕什么时候会被放出来。所以,虽然他明知这时是攻打北京城的最好时机,最后却不敢冒这个险,叹了口气就班师回朝了,错过了一次推翻明朝的机会。
第二章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袁崇焕入狱后所写
明朝廷的很多大臣都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有些人还站出来向崇祯求情,恳求崇祯把袁崇焕从天牢释放出来。崇祯没有答应,还把他们也关了起来。
崇祯这么做,主要是出于对武将的畏忌。
恩格斯说,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这话不假。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个武官出身,后来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把主子废了取而代之,他得了天下后,害怕哪个武将也来个“黄袍加身”,跟自己夺位,于是想尽种种办法抑制武官。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这种作风。明朝与宋朝相去不远,明朝皇室传承了宋朝的“优良传统”,其做法是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袁崇焕就有些特别,他是进士出身,属于文官,不过他文武双全,太会打仗,不是纯粹的文官。
既然会统兵打仗,那就是危险人物,更何况他连朝廷命官毛文龙也敢杀,“任性妄为”得很。偏偏崇祯又向来是买来钢笔自己用(刚愎自用)的主儿,后来他虽然清楚袁崇焕是冤枉的,但他是皇帝,天下所有人的生杀予夺大权都操在他一个人手里,他爱杀谁,谁又管得着?再说,皇上位居九五之尊,哪里会做错的?既然他崇祯没有错,那么就是袁崇焕的错了。
于是,崇祯“将错就错”,把袁崇焕杀了。
袁崇焕被杀的罪名很含糊,直比当年秦桧在风波亭杀岳飞所用的“莫须有”。
但是,袁崇焕死得远要比岳飞惨。
据史料记载,岳飞蒙冤被杀,所受到的除了当头一刀,此外还有令人痛不欲生的生剥人皮(小说《说岳全传》上说,岳飞是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吊死在风波亭)。而袁崇焕的死就令人触目惊心了,他所经受的是古代酷刑之最的磔刑——凌迟。
何谓凌迟?凌迟乃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始于五代,一般只有在惩处叛主卖国的罪犯才用的。刽子手执行此刑时,不得将犯人一刀杀死,要“先割肢,后断喉”,要一刀一刀的慢慢割,若犯人没被割满千刀而死,就是刽子手失职,是要被问罪的。
凌迟酷刑也出现在《亮剑》中,鬼子大佐谙熟此刑,审讯八路军独立团保卫干事朱子明时,仅用凌迟威胁了一番,朱子明便吓得灵魂出窍,赶紧来了个竹筒倒豆子。千百年来,千刀万剐正是磔刑凌迟的形象概括。
对袁崇焕行刑那天,北京城的百姓都很愤怒。
请不要误解,老百姓的愤怒可不是因为袁崇焕将要含冤被杀,恰恰相反,他们看了崇祯的布告,得知袁崇焕是个“大汉奸”,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每自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肉,老百姓就纷纷掏钱抢着买。那些买到的,双膝一跪,仰天号淘大哭,然后把那块鲜血淋漓的“汉奸肉”往嘴里送。而更多的是那些没有买到的百姓,他们不断催促刽子手下刀快点。刽子手们当然乐于满足大家的要求,但是他们不能照办,动手快了,袁崇焕就挨不到千刀了。
百姓疯狂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场面出现了:老百姓当中有个人等得失去了耐性,忽然扑了上去,张口就往袁崇焕身上咬。刽子手惊呆了,割肉的刀掉在了地上,而其他执刑人员没有阻止那个百姓。于是,其他百姓纷纷效仿,一拥而上,直咬到袁崇焕的肠胃仍不止口……
人们常以“痛如刀绞”来形容其痛,现在袁崇焕真的被千刀万剐了,他会不会感到很痛?但是我想,无论肉体上再怎么痛,总比不上内心深处的痛来得惊心动魄吧!
我时常想,袁崇焕在死前一定会想:“我对皇上忠心耿耿,他为什么要下令杀我?!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风尘仆仆赶回来拼死保护他们,他们为什么却对我恨之入骨、要将我咬死而后快?!”
将军的鲜血流了一地,刽子手这才举起大刀,冷风中,头颅滚落……
崇祯“将错就错”杀了袁崇焕,不过,他没有了皇天保佑的幸运,袁崇焕一死,朝中再没有可以抵挡清兵的大将,再加上全国揭竿而起的民众风起云涌,明朝这时已经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十五年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被逼上景山吊身亡,他日日焦虑着苦苦想要保住的大明江山,最终还是毁在了他自己的手里。他可一点也没有错吗?
崇祯在位十七年,没有一个可信的臣子,光兵部尚书就换了五十个,但他不爱色,也不贪财,还勤于朝务,加上他临死前撰写的那份要农民英雄李自成好好对待天下百姓的遗书,于是,大家都说崇祯其实是位好皇帝。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
袁崇焕死后,他的头颅被刽子手抛弃在街上。袁崇焕生前有一位姓佘的家人,对他非常忠心。这位家人冒着杀头风险,趁着夜色偷偷把袁崇焕的头颅收起来,埋葬在北京城外(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他从此一直守护在袁崇焕的坟墓旁,临死前还吩咐子孙们要一代代地守将下去。据报载,60多岁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
据说,佘家的后代恪守祖训,一直到现在还在那里守着。
两百多年后,乾隆下令编撰《明史》,史官翻阅皇太极的资料,找到了皇太极当年曾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的证据,最后由乾隆下旨,将此事编入史书,并下令保护袁崇焕的坟墓,算是为袁崇焕平了反。
一心想要保护的人,到头来却杀害了自己;终生与之抗衡的敌人,其子孙却为自己申冤!不管乾隆用意如何,袁崇焕泉下有知,应当是难以瞑目了。
后世的历史学家谈到袁崇焕之死,都认为他是历史上死得最惨的武将。
第三章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
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袁崇焕写于狱中
死者已矣。
如今,我站在皇太极塑像前,不由一阵怅然。
我并不痛恨皇太极,当时情形如此,除了想不到此计的人,换了谁都一样会那么做的,这就是历史,它不存在任何假设的可能。再说,皇太极也不是杀害袁崇焕的真正凶手,没有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还是会另找借口将他杀掉。
如此看来,只有一死,才是袁崇焕的最终归宿。
在皇太极的塑像旁,还有康熙、乾隆、道光等几座塑像,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好皇帝,无论哪一位比明朝的皇帝都要好得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残忍好杀,他的子孙没有出过一位好皇帝,变态的皇帝倒是出过不少。
因此,对天下百姓而言,清朝取代明朝其实不算坏事。只可惜,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汉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他们认为清朝即使再好,也不如明朝好,因此反清复明的暴动屡有发生。上世纪香港不少武打片的题材取自反清复明的素材,日月会、天地会、哥老会等兴复大明王朝一时间成为了电影编剧和导演、演员诠释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国家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为了不伤害民族感情,国家对于那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许多事物都予以取缔。例如我在学校学历史时,当提到岳飞,书里只说他因为抗金符合当时很多人的愿望,因而受到了南宋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头上那个“民族英雄”的称号却不见了。
既然连岳飞都不能幸免,袁崇焕自然也不可能获得殊荣。
这确实是无可奈何的,按历史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那是要看他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按照这个标准,像屈原、岳飞、袁崇焕等等这些过去被认为是极有民族气节、被称为民族英雄的人,他们做过的在当时很有意义的事,今天看来却已显得没有多少意义。
但是,难道就真的没有意义了吗?如果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当如何面对这些死不瞑目的冤魂呢?
在我们周围,有“抗震救灾英雄”,有“打假英雄”,有“禁毒英雄”,有“舍己救人”英雄,也有“勇斗歹徒英雄”,连已故的台湾飞车明星柯受良也博得了个“飞跃黄河英雄”的称号,难道对于袁崇焕这等真正影响过历史的英雄,我们反而不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称号么。
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称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比如说民族团结观念很强的金庸先生,他在《袁崇焕评传》里提到一个叫做陈子壮的人物,这位陈子壮是袁崇焕的手下,他在与清兵交战时死了,金庸就称他为民族英雄。既然连袁崇焕这个手下都可称为民族英雄,可见在笔墨大侠金庸大师的心中,袁崇焕自然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民族英雄了。
袁崇焕曾经写下这样的诗词: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这些诗句,袁崇焕借以抒发自己的壮志与自己持有的平静心态。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昭雪。《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虽然乾隆于修史修书一事上素有劣迹,如四库全书事。但是据其所言,“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等话,已经可以确切证明袁崇焕并非汉奸之人。至乾隆时,清已开国100余年,此时为袁崇焕平反,一者为弘扬正气,昭雪忠良,二者希望清朝能有人像袁崇焕忠于明朝一样为清朝晓命。
近代则有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在清朝末年,为了对抗反清的革命党人宣传汉族主义,修建了袁崇焕祠堂,并找来一个叫佘淇的人守祠堂。康有为考证出佘淇是袁崇焕身边一个叫佘义士的人的十二代传人,并一直为袁崇焕守墓。梁启超则写了《袁督师传》,给了袁崇焕非常高的评价,同时认为明朝皇帝杀害袁崇焕,所以才会亡国。乾隆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保皇党人康有为所书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从清朝乾隆大帝为袁崇焕平反以后,袁崇焕成为清政府褒扬的民族英雄,袁祠墓也成为广东义园,安葬着袁崇焕未能返乡安葬的广东同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袁崇焕祠墓受到很大的破坏,不但石碑被推倒,因为传说袁崇焕的头颅是黄金打造的,袁墓还被刨开来,结果挖了一丈多深,却没有找到所谓的黄金头,也没有人敢看,袁墓里到底有无尸骨。
1992年,人民政府重建了袁崇焕墓,2002年初,北京市政府又决定重修袁崇焕祠。
不过,北京三百年佘姓守墓人的故事,因为太过传奇色彩,被某些专家认为与历史事实有着比较严重的不吻合倾向,比如有人认为历史记载上袁崇焕死后被传首九边,佘家人并没有盗取脑袋的机会和可能性。
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在百家讲坛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对袁崇焕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也曾经明确表示过对佘姓守墓人说法的怀疑。但此怀疑本身也可商榷,第一,直接记载“传首九边”的是熊廷弼,第二,磔刑以后,残骸一般还要挂至少一天,佘义士并非没有机会。不过,要“传首九边”的头颅如果被盗,绝对是惊天大案,可惜的是现今的任何史料对这一大案均无记载!
更有说法的是,佘老太太原本是满族人,汉姓曹,解放后因为某些其他方面原因才更改的民族和姓氏。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初才编造出说三百年守墓的传说。不过也有人指出这只不过是无良房地产开发商对佘老太太的不实污蔑,若如此,则某些人如此置大义于不顾,实乃丧心病狂之举。
还据说,袁崇焕故乡——广东东莞人也称他为民族英雄,而那些守在袁崇焕坟旁的佘姓子孙,那就更不用说了。
还另据说,辽宁葫芦岛的火车站有袁崇焕的英武塑像,不过我一定不会去看他了,因为即使不去我也完全可以想象出他的模样。他一定是手按宝剑,身披盔甲,器宇轩昂,两眼微微仰望着远方吧?!
然而,过去对袁崇焕的外貌的描述千奇百怪,至今让人争论不休。明人的记载中,袁崇焕很丑,钱龙锡在崇祯三年的折子中称:“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是《崇祯长编》里有记载的。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也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就是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他们的记载与葫芦岛的火车站袁崇焕的英武塑像相距甚远也。
为袁崇焕平凡昭雪的乾隆皇帝做了一件好事,他曾命人画了一幅袁崇焕的画像用于宣传,也就是现在大多数人见到的袁崇焕的像(本文前的画像)。只可惜,这幅画中的袁崇焕脸长、肤白,具有满族人的体貌特征,时至今日还被普遍质疑为乾隆皇帝参照自己的相貌所为。
尾声
聚奎塔下凌云志,对策平台壮士怀。
战鼓北关尘漠漠,朝衣东市雪皑皑。
九年戎马白丝现,一缕忠魂黄土埋。
从此辽东无勇将,后人凭吊遍营斋。
——纪念袁崇焕的诗词
那天,我们在北陵游览时遇见一位奇特的老者,他显然是远道而来的游人,却躲在公园的一角独自抚琴。
我不知道他所弹奏的是什么曲子,但听琴声铿锵中略带悲切,觉得很是入耳动听。
他的琴声很快招来许多游客,在一片欢呼叫好声里,他一曲未终,却忽然站起来携琴转身走了。
我急忙追上去问他原因。
他说来此本是为了弹琴祭英雄的,想不到却找不到清静所在。
我问他谁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他随口说了几个,其中有岳飞,有成吉思汗,有努尔哈赤,也有袁崇焕。
我们与他一起游遍了整个北陵,他给我介绍了整个北陵的一草一木,使我得知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传说和典故。
在分别时,我很意外的得知,这位老者竟然是位满族人。
到如今,每每想起那位老人,我就会想起都梁小说《亮剑》中在金门岛悼念自杀了的李云龙英灵的国民党将领楚云飞,想起温斯顿·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不变的敌人……
本文完稿时,长者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中,一男子因与阎老的一些历史观点不能苟同,众目睽睽之下掌掴阎崇年……一人由此事件撰文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和爱惜的民族是悲哀的。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
(此文至今未正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