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风尘碌碌→碌碌无为→为德不终→终而复始→始终不易
两袖清风: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风尘碌碌: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
碌碌无为:平庸而无所作为。
为德不终: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同“为德不卒”。
终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始终不易:易,改变,违背。自始至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明朝时期有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叫于谦。二十四岁时,他就中了进士,不久就升任监察御史。明宣宗十分赏识他的才华,破格提拔他为山西、河南巡抚。虽然官职很高,但是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不讲究吃住。
明宣宗驾崩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承皇位,史称明英宗。英宗年少,这就导致了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利用皇帝年少无知在朝廷里作威作福,大臣们称他为“翁父”。于谦很反感王振专擅朝政,对他的态度很不好。为此,王振非常嫉恨于谦。
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外省的官员进京觐见皇帝或办事,都要给朝中权贵带些好处,否则事情很难办成。于谦在外担任巡抚准备回京时,身边的人都建议他买些当地的绢帕、线香、蘑菇之类的东西孝敬权贵。于谦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只有两袖清风!”
回到家之后,于谦写了一首题为《入京》的七绝诗。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于谦(公元1398~1457年),明代名臣。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迁兵部右侍郎,河南、山西巡抚。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天顺元年于谦因为“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