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孩子和小朋友们相处,在家和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戚交流,毫无疑问肯定是考虑自己多一点儿。在家父母亲戚们肯定让着孩子,可是在外面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所以,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们或同学们打交道一定会有冲突。俗话说:“若要公道打个颠倒”;还有一句话也是同样的意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好好理解这两句话,并且在与别人打交道时,特别是自己感到自己受了“委屈”时想一想这句话,许多矛盾将会自然化解。这样的话,孩子就是一个不仅考虑自己,同时也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他(她)就必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他(她)将有知心朋友。孩子将来也一定会由此而受益终生。
在有针对性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问孩子:
别人给你起难听的绰号了,你是否感到不快?那么你以后就一定不要给同学起绰号,不叫同学的外号。
你获奖了,你很高兴同学们向你道贺;那么当其他同学有了成绩或进步,你也应向他们道贺。
你回答错了问题,你很不高兴某个同学对你的嘲笑;所以你以后不仅不要嘲笑同学,相反你要安慰他(她)。
你去问同学问题碰了钉子,感觉不好;因此你以后对同学要耐心。
……
孩子在外和同伴有纠纷时,父母可以出谋划策解决冲突,也可以开导和教育孩子。但是不要忘了问孩子:假如你是纠纷中的另一方,你自己希望对方如何处理?因为自私是人的本性,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想一想,问题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替对方想一想,可以照出自己的自私来,做出的事情就不会太离谱。
举个例子:比如三个孩子约好去玩。具体点儿说,假设凑够了三个人或以上,公园门票就可以由15元/人优惠为10元/人。这样的话,每个孩子就省了5元。但是,其中某个孩子临时变卦不去了,另外两个孩子等不到第三个孩子,只好买了15元的票进去玩了。事后,另外两个孩子很不满意,想要不去的孩子承担他们的损失,并且说:“如果你提前告诉我们你不来了,我们就会找别人,那样我们就不会每人多出5元了。”而没去的这个孩子因为确实没有去,当然不愿承担那两个孩子的损失。
如果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如果双方都能为对方想一想,没有去的孩子向另外两个孩子道个歉;而另外两个孩子考虑到没有去的孩子的确有特殊情况,双方也许很容易就谅解了。否则,双方都认为有“理”,相持不下一定会伤了和气。
实际上换位思考也要本着对己严、对人宽的原则进行才会更好。例如,有的家庭不在乎孩子在自己家的墙上乱画、用手乱摸,有的家庭甚至乐于见到孩子把墙做“画板”,声称过一段时间重新把墙粉刷一遍就好了。对于这样的家庭,这当然是自己的自由。可是当你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时,孩子是否能克制自己不在别人家的桌布上“作画”,在墙上、电视屏幕上乱摸呢?主人碍于情面可能不会讲出来,你自己的确不在意;但是绝不意味着别人也不在乎。
因此,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前提下我们要教育孩子在和同学、朋友相处的时候不时地提醒自己:
你不悦别人怎样待你,就别那样待人,自己会得到尊重;
你喜欢别人如何对你,你就如何对人,自己会得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