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一看,不久前刚刚艰难地翻过的那座大山原来比自己的手掌还小。
我祖父和父亲曾经历过从大富大贵到一无所有;经历过生活安逸和颠沛流离,经历过战争与和平。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们没有被压倒。祖父经常说的两句话是:知识比财富更重要,和平的日子要珍惜。我小时候也曾有过类似家庭出身歧视等方面的困惑,但是比起长辈的经历来就微不足道了。那时,每当我回家向父亲述说我在学校和外面的挫折感时,父亲总是开导我们弟兄要有气量,要学会适应逆境。他常说:“韩信还受过胯下之辱呢,区区小事不要放在心上。”
现在,我自己已经深深地感到:成功立足社会者必须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经受挫折能力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父母们不仅在饮食起居上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而且多数父母都唯恐孩子受丁点儿委屈。孩子一哭,父母就“投降”;孩子一撇嘴,父母就赶紧哄。许多孩子都快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了,受不得半点儿“气”。有的学习好的孩子,偶然考试失败也会感到受不了。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当你极力满足孩子、不让他(她)受一点儿委屈时,你想过没有:第一,你满足孩子越多,孩子就越习以为常,从而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直到你无法再满足他(她)为止。第二,父母是否有能力保证孩子在外面绝对不会受委屈?有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去找那些“惹”自己孩子生气的人理论,去找回“公道”。但是你是否能永远跟在孩子身后,而且永远能找回“公道”并取悦你的孩子?答案是否定的。其实,父母们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有没有经受挫折,而是孩子有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里,并不是说父母不要给孩子做主,相反教育和护佑我们的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须赘言。我的意思是,其实许多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过后看来是不足挂齿的。而孩子们的那些“委屈”事,正好用来锻炼他们。
比如,小朋友们之间的“纠纷”,类似争夺玩具等,父母完全可以超脱一些,真心实意地劝说孩子让一让。被邻居家的小朋友打了、吃亏了,父母要一笑了之,对孩子说“没关系”。有的父母喜欢让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可是我们需要了解,孩子长大了后,“打回去”的办法或迟或早会让自己的孩子吃大亏。小时候学会忍一忍是一种“挫折”锻炼。人的一生磕磕碰碰不断,如果每件小事情都要“公道”的话,将来不被气坏也要被累坏。何况,公道并不都是打出来的。小说电影里,武林高手打败群雄独占鳌头看起来过瘾却难免禁不住推敲。因为成千上万的看客们个个都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武林高手,而不是那些被打得满地找牙的人。
大一点儿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们,常常会为了一言一语而闹别扭,或者争吵;末了自己还很生气,有的疙瘩会结很长时间。但是,宽容大度却能化解许多不快。人都有犯错误、说错话的时候,揪着错误和错话不放,对方碍于面子又不认错,试问谁能把那么多小事情断得水落石出?因此,父母需要开导孩子:不平和冤枉受一点儿,心胸和度量就大一点儿,周围的朋友就多一点儿,为人处世就顺一点儿。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不仅适用于男孩,女孩也是需要的。因为今天的女孩子已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娇小姐,她们和男孩一样,也要在社会上立足。
许多事情在当时看来似乎是绕不开的“大事”。为投资失败而一蹶不振的有之;因流言蜚语为证明清白而想不开的有之;因考不上好学校而自暴自弃的也有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发现过了那个“坎”前面的路就会豁然开朗。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坎”;从小经历小“坎”,经受“挫折”,学会过“坎”,心胸就会变得开阔,就会有度量。长大成人后就会相对地看淡挫折,就会轻松自如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直面充满未知的人生。
我们虽需要为后天的事筹划,但是《圣经》却讲:“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中国也有句话叫做:“天无绝人之路”。所以,经受挫折锻炼、思想开朗绝对是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