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健康,有时候“预防针”还是需要打的。
当面教子应该限于当面指出孩子的问题和错事。指出错误时态度要和蔼,在客人面前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无论人前还是人后批评孩子时都要就事论事,避免由错误和错事而指责孩子本人。我们最常见的是:你真笨、你真懒之类的批评。这样的批评相当于一棍子把人打翻,不仅不利于改正错误,而且导致孩子逐渐反感父母的任何批评。对人不对事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和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对着外人对人不对事地指责孩子(特别是十几岁的大孩子)更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果严重。
有一个办法,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父母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而且教育的效果很好。这就是我自己命名的“背后预防式教子法”。
我们大约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带小到两三岁,大到七八岁的孩子到客人家或出席一些场合比如婚礼或生日聚会时,孩子有时候很不听话。在这种场合,父母打是打不得,骂也不敢骂。客人和朋友、长辈都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心里很清楚,父母拿他(她)没办法。回到家,要么父母已经忘记,要么轻描淡写地批评一下,下次依然如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打预防针”式的办法。出门前,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约法三章”,要怎么怎么样,不要怎么怎么样;父母如有要求,必须照办,云云。主要是要孩子在大庭广众面前守规矩、听命令。行前父母可以和孩子讲好,如果不能遵守,就不要去,要么留在家里,要么把你送到××(他不愿去的)地方。一般小孩子尚不会聪明到知道父母绝对不会把他(她)一个人留在家或把他(她)送到××地方,而且十一二岁以下的孩子总是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往往会答应父母的要求。这时父母必须再和孩子做好约定,如果你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回来后将有××后果。另外采取这种办法时,即使孩子表现好,也不必对孩子使用太多奖励,因为这些是孩子应尽的本分,适当口头表扬一下已经足够。表现不好时,事前约定的对孩子的惩罚一定要兑现,不能马虎。
刚开始,我们有时因为手忙脚乱就忘了和孩子作约定,结果孩子在外面一闹腾,我们就又想起来了,可是只能下次补救了。所以,父母自己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很重要。
这种办法施行的初期孩子还是会有问题,比如在众人面前依然不听话;等等。这时父母要和气地悄悄提醒孩子临行前的约定。如果孩子依然不听劝告,父母回到家后一定要兑现事前约定的惩罚后果。这样几次以后,孩子就顺服了。慢慢地孩子习惯了以后,甚至都不必要临行前再提醒孩子了。
记得洁良七八岁的时候,她要求去北京游玩。因为我在大学工作,寒假天冷又是春节不宜出行;时间上好像只有夏天可以。考虑到夏天的北京天气炎热,游玩对孩子其实是个苦差事,经过短暂协商和准备,我们决定出行,也想借这次旅游让洁良见见世面、吃点儿苦培养一下她的毅力。我们事先当然会尽量为出行做好准备,但是炎热的气候是必须面对的困难。虽然以前我有意识地让她感受过冷热的锻炼,可那毕竟是可控制的。时间长短、路途远近我们可以掌握。而这次北京之行,就不完全由我们控制了,同时我们也担心她因为热或累而闹情绪,所以我们事先就和她做了约定:不准叫苦,不准喊累,不准抱怨天气热等,她都一一答应下来。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没有想让孩子真正做到这些承诺,我是个极其怕热的人,感到即使孩子抱怨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证明,我们那次北京之行非常成功。洁良在路上非常配合,玩得很尽兴,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我们则保证合理饮食、休息充分。在孩子可承受的前提下,尽量以步代车,孩子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也看到了预防式教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