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确的事可得荣誉,
做错误的事要受惩罚。
学步的孩子走在小路上,父母跟在身后。孩子向左偏,父母用左手把孩子挡回;孩子向右偏,父母用右手将孩子挡回正路。父母这双有能力的手分别叫做“表扬”与“惩戒”。善于使用这双手,孩子的教育才能成功。
表扬和惩戒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孩子做当做的事儿。表扬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做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取悦父母。惩戒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做错事不仅惹父母不快,而且还带来惩罚的代价。
国内的父母比较吝啬于表扬。国人有句俗话叫:“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因此,父母们很少表扬孩子。其实表扬的力量是很大的,爱听表扬是人的天性,当然也是孩子的天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表扬增强孩子的成就感、荣誉感;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不仅要在自己家,也要当着客人和朋友的面表扬孩子。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誉,就会更努力。
不要吝啬表扬,表扬没有代价。孩子每有一点儿进步、每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都要表扬。表扬最好要具体,要实事求是,不要故意拔高,要注意不要过多地表扬。例如,孩子早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衣服已经成为常态了,表扬就需要停止。表扬过多使得表扬变得廉价,也会使孩子逐渐自视过高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天赋、水平和能力。要使孩子认识到,要得到父母的表扬,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
言听计从、从不调皮的孩子绝无仅有,所以另一只管教孩子的“手”——惩戒也是必要的。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正确利用惩戒。一般小过失,父母仅仅用批评或责备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最好的。屡次批评无效、大庭广众面前当众哭闹、提无理要求劝解无效等情况,惩戒也许就是必要的了。另一个需要施行惩戒的时候是当孩子明知故犯时,明知故犯是严重挑战父母权威的行为,父母必须重视。父母用于惩戒的手段很多,如罚站、坐在一旁进行反思等;告诉孩子这是后果。千万不要为孩子的进一步无理取闹或哀求而放弃,你只需要说两个字“不行”。坚持下去,孩子就会知道父母言出必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商量的余地。惩戒孩子一定要坚定,孩子完全可以读懂父母脸上不忍心的表情,孩子会充分利用父母的慈心,你不忍心的表情会令孩子和你纠缠不休,并为以后留下后患。因为你惩戒的手段在孩子面前已然失去了效用。
惩戒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自我纠正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父母的惩罚相对要轻,就是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对于自我纠正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的惩罚相对就要重一点儿。对于天性平和的孩子,惩罚手段要温和;对于天性顽皮、固执的孩子,惩罚手段就必须要有震撼力。是否有震撼力是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讲的。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买新衣服不太敏感;即使父母自己认为买新衣服比看电视重要得多,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也要针对看电视而非针对买新衣服来进行。
对于入学年龄前后的孩子,必要时打屁股也是可行的(在国外要特别注意,西方国家禁止体罚孩子,打孩子一旦被别人发现会惹上官司)。这种惩戒方式可以先有前奏,前奏能加深孩子对惩戒的恐惧,使惩戒的效果更佳。比如,父母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去某个地方执行惩戒,这个过程本身对孩子有很强的威慑力,其实最后父母可能只是打了孩子一两下。这和孩子打预防针时的情景相似,护士拿针、敲小药水瓶、用针头吸药水和用酒精棉球擦胳膊都会使孩子感到恐惧。事实上,其他惩罚也可以利用前奏加强效果,比如父母可以预先宣称:对于某件错事将会有惩罚;具体什么惩罚,待会儿宣布。孩子在忐忑不安的等待过程中,可能会有反省,同时增强惩罚效果。父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考虑如何惩罚、惩罚程度或进行“秘密”商量。同时,可以避免父母盛怒之下宣称无法兑现的惩罚,或宣称的惩罚过重、不切实际等。
父母需要注意,绝对不要因为自己在工作上或生意上有不顺心的事儿而找孩子的茬,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今天不愉快,需要安静;等等。父母还要特别注意,批评孩子要适可而止,切忌唠叨个没完。比如,下午已经批评教育了孩子,晚饭后或第二天,甚至以后又提起批评过的事情,于是父母又开始新一轮批评和唠叨。有些父母总是说,批评是为孩子好。可是唠叨绝对会引起孩子对批评的疲劳感和反感情绪,后果是孩子以后一见父母的批评就烦,所以唠叨很不好。批评好像菜肴中的盐巴,适量加入是必须的;加多了,菜就不能吃了。
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把对孩子的批评或惩戒情绪化。孩子有了错误,因为今天自己情绪好就免予惩罚,或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大大地加重惩罚都是不可取的。
“佯装”批评也是不好的,其实“佯装”批评的父母和孩子彼此都心照不宣。或许孩子只有三四岁,可是孩子完全清楚父母的“佯装”,他(她)会对这种批评置之不理,直到父母盛怒之下呐喊起来。所以,如果你不愿意呐喊、动怒,那么你就要让孩子知道你平心静气发出的命令也是有效的,也是必须执行且不打折扣的。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平和的家庭;否则这个家庭就可能是一个呐喊、火爆的家庭。
中国传统上认为要“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夫)”;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毛病就要指出来并纠正之。否则,孩子会慢慢地知道父母的朋友或周围的人是自己的保护伞,在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他们会感到有恃无恐。孩子逐渐大了,自尊心和荣誉感会增强,这时教子要逐渐改在背后进行。特别是对越大的孩子,越要在背后教育。同时告诉孩子:之所以没有在人前批评是为了你不至于感到过于难堪。对于孩子在人前的错误,也可以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和蔼地指出,同时给孩子找个台阶下。
另外,父母要注意,孩子在生病或身体不适、睡前犯困、饥饿或口渴时情绪会和正常时有所不同,会比较烦躁。所以父母宜尽量避开这些时段教育、批评孩子或给孩子下达任务,因为在这些特殊时段,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或者小冲突可能升级。发生冲突或冲突升级后,无端增加父母教育批评孩子的难度。反过来说,比较棘手的批评教育如果能选择在孩子情绪稳定时进行效果会更好些。
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这双手,可以使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确立健康的价值观、荣辱观和人生观;可以使孩子有自尊;可以使孩子学会珍惜、呵护自己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