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贯彻始终,这是做事的基本态度。但是,过分拘泥于这样的原则,却可能使事情做不好,甚至功亏一篑。所以做事宜懂得通权达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语出《离娄篇》
做事要贯彻始终,这是做事的基本态度。但是,过分拘泥于这样的原则,却可能使事情做不好,甚至功亏一篑。所以做事宜懂得通权达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语出《离娄篇》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与义同在,依义而行。”
孟子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事宜通权达变。
一位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被自己的话套住,一句没有弹性的承诺或定论将使圣人面临不可挽回的悲剧。
诸葛亮是蜀国有名的功臣,是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有一次,他率领十余万军队伐魏。在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城之后,诸葛亮料定魏军援兵司马懿必会去攻其交通要道——街亭,于是应马谡的主动请缨派其前往镇守。临行前诸葛亮叮嘱再三:
一、不可轻敌;
二、绝对不可在山上布阵;
三、一切决策必须与副将王平商议。
但是,马谡为了显露其本领不顾诸葛亮的告诫,执意在山上布阵。结果蜀军被魏将张郃团团包围,水源亦被切断,蜀军溃败而归。
回到蜀营,诸葛亮依军令判处马谡死刑,史称“挥泪斩马谡”。试想,倘若他能通权达变,在那样一个用人之际,留下马谡性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不敢说历史会因此而改变,至少历史会重写。
《论语》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有一次,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说,听到一件对的事就马上去做,是不是这样子?
孔子回答他:“是的,听到就要马上去做。”
不久,子路也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孔子回答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说,不管你听到什么或想要完成什么事,都得先想想,你有父母兄长在,可以听到什么就要去做吗?难道看到一个坏人,明知道有危险,也要上去杀他吗?不是这样的。”
后来公西华知道了这件事,就跑去问孔子,为什么问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孔子说,冉有这个人个性软弱,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要求他对的事情就赶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而子路呢?一个人能做两人个的事,能力确实高强,但是,他做事又太冲动,所以让他和家里人商议后再行动。
是啊,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条,因人而施教,通权达变,便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我们会觉得做一件事要贯彻始终。没有错!这是做事的基本态度。但是,过分拘泥于这样的原则,却可能会使事情做不好,甚至功亏一篑。
讲信用固然是做人的原则,但凡事都固守信用二字,那么将会变成所有说过的话都没有绕圈的余地,不但会把自己给死死绑住,也会把别人给限制住。正因为你这固守信用的“高尚信用”,不怀好意的人会因此而愚弄你,或者设圈套欺骗你。过分愚昧地守信用,也可能导致悲惨的后果,这是不明智的。
智者慧语
做人应当有自己的原则,但在面对具体事情时,宜具体对待。绝不能固守原则而无视危险并任其发生,当懂得通权达变。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篇》
今译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与义同在,依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