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脚踏实地,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做到登高望远,厚积薄发。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语出《尽心篇》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脚踏实地,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做到登高望远,厚积薄发。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语出《尽心篇》
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个极富哲理的比喻,它启示我们,登高方能望远,厚积才能薄发。说明事物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大地也缩小了。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流对他难以吸引;在圣人的门庭游历过的人,别的言论对他也难以吸引。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的光芒,月亮的光辉,所有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注满低洼的沟沟坎坎,它是不会再向前流的;君子之人有志于大道的追求,不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便难以通达事理,左右逢源。”
孟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想看到更远更宽广的风景,惟一的办法是站在高处;一个人想要有所做为,必须从小事做起,积攒力量,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方能成功。
人就好比一条龙,当条件尚未成熟、力量不够时,便只是一条“潜龙”。此时不宜轻举妄动,而应该隐藏自己,继续修炼,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等待有利时机。只待合适的时机一来临,便可以由“深渊”一跃而起,从幕后走到台前,便也“脱颖而出”了。
想成大事,必先得具备条件,如游龙“戏”水,必先得有水才行,水便是它的条件;如油之于汽车,汽车没油,款式再新颖,动力再强大,也不过是一堆耀眼的废铁。因此,天下成大事者皆因其具备成事的条件。
《三国演义》中,曹操行刺董卓不成而逃亡家中,并招兵自立。随后,曹操发帖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讨董未果,但董卓部内乱蜂起,曹操借讨伐青州黄巾军之机,招安降兵三十万。然后曹操又从中选择精锐,号“青州兵”。至此,曹操军力强大,威名日重了。但是曹操并不因此自满,而是“招贤纳士”,极力网罗人才。一时间,颖川荀攸、荀彧叔侄,东阿程昱、郭嘉、淮南刘晔,山阳满宠,武城吕虔等纷纷来投。“自此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曹操是明智的,正是凭借着这些人才,而得以“登顶”,称霸一方,成就伟业。
曹操招贤纳士的过程便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过程。
智者慧语
人生的变数无法预测,故而成功与否不确定。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你必将成为一条巨龙,遨游于天际。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尽心篇》
今译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大地也缩小了。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流对他难以吸引;在圣人的门庭游历过的人,别的言论对他也难以吸引。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的光芒,月亮的光辉,所有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注满低洼的沟沟坎坎,它是不会再向前流的;君子之人有志于大道的追求,不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便难以通达事理,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