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海天佛国普陀山,下一个景点便是被誉为“民族脊梁”的鲁迅先生的故里绍兴。作为文化人,“朝拜”先生度过三分之一以上时间的故乡,与朝拜海天佛国心态是大不相同的,尽管游人众多,但我内心却出奇的静穆,这可能与门口大大的“鲁迅故里”招贴画有关吧。鲁迅像为半身,头部比那壁墙还要高一些。浓黑的眉毛,粗短的胡须,冷峻的脸庞,沉思的神态,很容易让人想起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故里位于绍兴东南闹市,地处中兴路和鲁迅路(东昌坊口)的交汇处,占地面积51.57公顷,是一处保存最好,最具清末民初环境风貌的典型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我们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鲁迅路上,两旁店铺出售着当地的各式土特产,店招酒旗临街挂起,饭店茶铺顾客盈门,大老远就闻到黄酒与炸“臭豆腐”掺和在一起的奇特气味。
现在供参观的是西首的房子,仅是早先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由台斗门、大厅、香火堂、侧厢、杂屋等组成。我们可以看到木质的床榻、丝绸的被服、精细的瓷器、甚至摆放在墙角的农具,都散发着江南一个较富裕的小康之家的生活气息。据说,鲁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转过月亮门,就到了曾经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了无穷乐趣的百草园。一块呈三尖角状的巨石上,刻着绿色的“百草园”三个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大家在此竞相留影,尽管难以觅到先生书写过的童趣了。但菜畦依然是碧绿的,泥墙也还是矮矮的,石井栏也依然是光滑的,只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已经有些班驳了。如今,在那段矮墙边竖起了一面高大的墙壁,上面刻写着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全文。听了导游的讲解,便一一对照着,噢,这就是皂荚树,这就是石井栏。
由小园子的一个边门进去可以到达鲁迅家的东邻——朱家台门,是绍兴古城保护最完整的典型花园式台门,经修缮后被辟为鲁迅笔下风情园。据介绍,景区将着眼于真实再现鲁迅笔下的绍兴风土人情,依循鲁迅笔下风情的线索和脉络,选择具有典型性、观赏性、参与性的绍兴民俗文化,在园内设置绍俗祝福、恭贺新婚、越俗乡音、花雕工艺四个部分的动态演绎项目,集中展示绍兴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再往前走便是蜡像营造的古时场景和古装越剧演出,告别百草园,再来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五年的时间。这间私塾不大,旧时的桌椅还在,只是漆已脱落,斑斑驳驳。
中国的私塾尽管毁掉了不少人才,却也有许多从中冲出的勇士。那位在绿荫里嬉戏的顽童,后来成了尖锐犀利、深刻张扬、钢筋铁骨的男人。他用了比匕首更有杀伤力的手中之笔,直面惨淡的人生,解剖中国人的劣根性,直指国人心灵,直刺敌人的心脏。
从三味书屋出来,石桥下泊着几只乌篷船,不少游人乘舟游览,自有一番体会。在绍兴,乌篷船是众多船只当中最有特色的。绍兴有三乌,即乌篷船、乌纱帽、乌干菜,乌篷船是其中之一。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提到过的,现得以亲眼看见。船体不大,两头尖尖的向斜上方翘去。上面罩着一拱乌乌的篷子。据当地人讲,在很久很久之前,陆路交通欠发达,在水乡,人们的交通很多是在水路,因而船便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鲁迅祖居,即周家老台门,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为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鲁迅在绍兴时期,每当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拜访。整个祖居的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座楼共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正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一块。第二进为“德寿堂”,是三开通间的大厅,此处作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第三进是香火堂,为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是居住之用。
最让人挂念的是孔乙己的茴香豆,我们出了祖居大门就径直去了咸亨酒店。
尽管已到深秋,三十三度高温让不少人喝着冰镇的橙汁或啤酒,吃着茴香豆体会着当年孔乙己的心境。
鲁迅写作《孔乙己》之前,确有家叫咸亨的酒店,但没开多久就关门大吉了。“咸亨”二字源出《易经·坤卦》篇“品物咸亨”句,“亨”有通达顺利之意。没想到借了先生的名望,停业八十余年的酒店重新开张却兴隆了起来。慕名而来或过此闻香下马前来买醉痛饮者络绎不绝,远非当年的惨淡经营所能比拟。也难怪,毕竟是时代不同了。
参观完“绍兴鲁迅纪念馆”,走在鲁迅故里东昌坊口古石板街,放眼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绍兴鲁迅纪念馆”等,我的心境由静穆变得激扬,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虽然能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立体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但历史已经走远,它们都让我觉得国家和人生的兴衰,很多时候是相连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