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到过苏州,走马观花游历过拙政园。这次是旧地重游。正如唐代苏州太守白居易离任后深有怀念地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直期待有一日旧地重游,“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这次苏州之行也算了我一心愿。
据导游介绍,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走入园中,人仿佛置身于流动的画卷,感觉不到北派园林大气庄严的压抑,在雅致不对称美中体味着舒适,甚至有些慵懒。独自漫步在梧竹幽居亭南侧,抬头西望,夕阳下巍巍的报恩寺塔仿佛就屹立于园中,与亭台楼榭池沼相映成趣,正可谓“移步换景,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胜”,也许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精妙所在。
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行径在典雅秀美的园内,古朴自然的园林、飞檐的古亭、九曲桥、绿树成荫的庭院、荷塘、古朴的苏州民居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园内分东园、中园、西园三个园,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听雨轩、绿漪亭、荷风四面亭、玉兰堂等三十多处景点。我们一路欣赏,感叹着园内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走过九曲桥,沿着荷塘来到了荷风四面亭,亭的两个圆柱上的一副对联吸引了我,“四壁荷风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秋天的拙政园已经过了赏荷的佳季,但无论渐进凋落的塘荷、娴然开放的缸荷,还是细小精致的碗莲,都有着别样的情调,映衬了潭中秋水的空灵。
环顾四周体味着对联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拟对人观察景物细腻的心智。当然最喜欢的就是听雨轩了,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此时,来到听雨轩,轩外残荷摇曳在塘内,坐在轩内圆桌旁,手捧书一卷,听着雨打残荷声,该是多么的舒散和惬意。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时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欣赏着园内的景物,有些陶醉又有些伤感。陶醉着这风景如画的庭院的精美,欣赏原主人王献臣在建园时的意愿,体味着文徵明为其设计的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的良苦用心。慨叹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家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一座园林的荣辱影射出一段历史的兴衰。这可能是王献臣建园之初所没想到的。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走出拙政园,望着不断蜂拥而至的游人,我的心境没有进园时那样欣然,变得沉甸甸的。老是想象着“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份意境!那荷、那雨、那人,还能有那份舒散和惬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