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鬼吹灯》一出,盗墓小说开始风靡中国,其中有不少是谈到曹操盗墓的,我们前面也已经说过曹操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决心悖逆当时的道德,取富于死人,所以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的官职来专管专行,这被敌方袁绍的笔杆子陈琳作为一件很大的罪过,郑重地记载在了《讨操檄文》中,并予以大张挞伐。也有人说,曹操之所以主张薄葬的一个心理因素就是害怕后人盗墓。
其实中国历史上流行过很多次“盗墓热”,比如汉末、三国、东晋乃至隋唐、民国时代,都有很著名的盗墓事件流传下来,比如汲冢遗书、孙殿英盗慈禧墓等等,可见中国人对于未知领域又超科学之外的兴趣是异常浓厚的。
那么,曹操死后的墓葬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呢?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罗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曹操素来的性格和习惯,写道,(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罗贯中这么一写,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的流布,“七十二疑冢”之说走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例如清代的大文学家蒲松龄就是一例,在他著名的《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就是专门讲述人们盗挖曹操墓的,下面我们把这则故事摘录下来,以飨读者。由于原文是文言,现在我们把他翻译成白话:
许昌城外有一条河,河水汹涌湍急;靠近山崖的地方,河水既深且暗,水流尤急。正当盛夏时节,有一个人在此处下河游泳,忽然好像被刀斧劈过一样,浮出水面时已经被拦腰砍断。后来,又有一个人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一时弄得人心惶惶。县令得知此事,便叫人将上游的河水闸断,再将出事地点的河水抽干,结果发现:山崖下面有一个深洞,洞中设置了转轮,转轮的每一个叶片上都安装了明亮锋利的刀刃。当湍急的流水冲击转轮时,转轮就不断地飞转,若有人碰上,就会被转轮上的刀刃劈断。县令命人把转轮的叶片一个一个地卸掉,走进洞内,又发现有一块小碑,碑上刻有汉代的篆体字。经过仔细辨认,原来是曹操的墓碑!大伙破开棺木,将曹操的尸骨抛散,把里面的各种金银陪葬品统统取走了。(《聊斋志异》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故事的后面,还有蒲松龄作为异史氏所作出的评价,无非是说曹操你再奸诈又有什么用呢,最后还不是被人发掘出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