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新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思想界、认识界也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大刷新。以章太炎、胡适、鲁迅、郭沫若、翦伯赞,乃至毛主席为代表的新一代思想家、学者、评论家对于曹操的看法就通脱了许多,没有再抓住曹操在传统政治道德上的缺陷大做文章,而是极力地肯定了曹操的才干以及他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客观推动作用。
比如说国学家章太炎,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试图为曹操翻案的学者,他的《魏武帝颂》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最后归结曹操,说他“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
比如说胡适,他研究《三国演义》,认为罗贯中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并不是只写曹操的坏处,也有几节写了曹操的好处,但是千百年来习凿齿、朱熹等人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带着这种固有的观点来阅读《三国演义》,自然对曹操就有很大的意见,但这也说明了《三国演义》这种小说的巨大魔力。
钱玄同的观点则更代表了新时代的那些人的一些看法,他说,盖曹操固然是坏人,然刘备亦何尝是好人,论学、论才、论识,刘备远不及曹操,论居心之不良,刘备、曹操正是半斤八两。
然而钱玄同的这话却是有待于争议的。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谋图帝王之业就是“居心不良”。但是很多的国人,乃至很多社会名流都因中国的革命而对过去的帝王产生了深刻的厌恶,所以就产生了谋图帝王之业的人一般不是什么好人,谋图帝王之业也不是什么好事儿的想法。最典型的要数金老的《天龙八部》,他刻画了慕容复这么一个汲汲于帝王之业的人物,而且写他为了自己的帝业,可以不择手段,并且最后不叫他成功,还叫他失心疯,疯掉,这其实很有意思地说明了现代中国人对于帝王的一些看法。
再比如说大思想家、大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并且把文艺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严格区别开来,赞扬其才干和事功,批评他为人和手段的虚伪,并且说自己也“总是非常佩服他(指曹操)”。
这就为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等学者为曹操翻案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先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章,一改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试图重塑曹操形象。一时间,在学术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不数月,便有数以百篇计的文章撰就和发表,如翦伯赞、王昆仑、吴晗、谭其骧、尚钺、束世澄、郑天挺、嵇文甫、唐长孺、缪钺、周一良、吴泽、何兹全、杨宽等学者都参加了讨论,形成了广泛的评曹热潮。
其中翦伯赞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虽然对于曹操的历史作用评价过高,但矫枉过正,对于流传千年的对曹操的歪曲评价来讲,不失为一种新鲜的思想,以至于毛主席也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杰出诗章。
中国人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焕然一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