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汉中的张鲁同学。张鲁的祖父叫张陵,在蜀中原来是个宗教头目。他创立了一种叫做五斗米教的宗教,入教的教徒都需要贡献五斗米。
乱世之中什么最贵?米最贵。打着宗教的名义蛊惑人心,来收取实际利益,所以张陵名声不大好,被叫做米贼。
张陵死后,儿子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那个)继承了父亲五斗米教的事业。也许是五斗米教在蜀中慢慢有了些名气,外加张衡的妻子长得颇有姿色,社交能力也比较厉害,慢慢的也就和当时蜀中的高官有了一些接触。史载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常常往来益州牧刘焉(刘璋的老爸)家。于是后来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修一起带兵,进攻汉中太守苏固。攻下汉中后,张鲁便除掉了别部司马张修,独自霸占了汉中。
张鲁在汉中,依旧宣传五斗米教。刚入教的教徒叫鬼卒,鬼卒上边的头目叫做祭酒。不设地方官,靠祭酒来统领大家。五斗米教教义教人诚信而不欺诈,生病了先自我反省过错。在路上建设义舍,里边免费提供酒肉供过路的人取用。当然了不可能指望所有路过的人都能自觉,于是又宣传如果多取义舍里边的酒肉,就会生病。犯法了的人可以被赦免三次,三次以后才用刑。史载,民夷便乐之。看来这些措施虽说有些愚民,但也算教人向善,颇得民心。
建安二十年,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亲率大军征讨汉中。面对这种形势,张鲁首先想到的是投降,毕竟以汉中当时的力量抗拒曹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张鲁也应属于小富即安的类型,没有什么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当时担心的问题应该是投降以后,曹操会怎样对待他?但张鲁的弟弟张卫却不这么想,于是在张卫坚持下,汉中的军队,在阳平关布防,抗拒曹军。
阳平关战略位置很重要,是汉中门户。地理环境也很复杂,非常险要,有了“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说法。张卫领兵数万在此坚守,曹军久攻不下,士卒伤亡很多,军粮也跟不上,于是只好退兵,然而却在退兵过程中意外攻下了阳平关。对此史书上记载了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记载说曹操本来要撤军了,派出夏侯惇和许褚去通知山上的士卒,然而前军还没有撤下来,天就黑了,他们夜里迷路,居然误入敌营,结果汉中军以为曹军夜袭,纷纷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跟随前军,见此情况便回来报告夏侯惇和许褚说,官军已经占领敌人要塞了。夏侯敦一开始还不信,等亲自看过以后才去报告曹操,于是曹军意外取得胜利。
第二种记载里说,曹操亲率大军十万征伐张鲁,然而阳平关易守难攻,大军空有精兵猛将,虽然对峙多日,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曹操想撤兵,正好这时“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有上天保佑,汉中军自己溃乱,于是攻破阳平关。
第三种记载说,曹操攻不下,军粮也没了,于是想撤军。这时有个叫郭谌的人劝曹操说,张鲁本来就有投降的意思,虽然张卫在阳平关抵抗,但众将士努力向前,还是可以攻克的。如今大军深入,前进则可以克敌,退兵却会不免于灾祸。正在曹操犹豫的时候,有天夜里有数千野麋鹿闯入敌人军营,汉中军受惊。高祚部又误与敌军相遇,高祚击鼓、鸣号来聚集军队,张卫以为大军来到,因此投降。
从曹操攻取阳平关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从关中进入汉中,沿途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道路非常不好走。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曹操,率领着数倍于敌人的精兵猛将,却也对阳平关无可奈何,甚至差点进入不了汉中。这也说明了汉中对益州有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对于益州方面,保住汉中就有险可守。对于曹操来说,得到汉中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益州大门的钥匙。
不管过程怎么样,结果对于张鲁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阳平关失守了,汉中门户大开,没法再守了。于是再次想要投降。这时有个叫阎圃的人给张鲁提意见,跟张鲁说,如今大人因为战败才投降,功劳肯定轻。不如依靠几个巴中的少数民族力量,再抵抗一阵子,向曹操显示自己还有力量,然后再降,功劳会更多。张鲁一听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跑去巴中联合少数民族兄弟去了。走之前大家建议张鲁,把宝库里边的多年收藏焚之一炬,张鲁说,本来就想归附国家,没想长期抵抗,宝货仓库都是国家的东西,怎能破坏。于是封藏了仓库才走。
曹操入城,看到这个情况,比较高兴,也知道了张鲁有降意,于是派人去说降。建安二十年九月巴中的少数民族首领朴胡、杜濩来降,都被封为列侯。十一月,张鲁来降,被封为阆中侯,拜镇南将军,五个儿子都被封了列侯。十二月曹操回邺城,留夏侯渊驻守汉中。
张鲁几次抵抗,只为争取投降的筹码,最后总算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对此史书中有如下说法:
“臣松之以为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
认为曹操给张鲁的赏赐也未免太过于丰厚了。当然曹操有自己的考虑,毕竟汉中才被攻取,人心还不稳定,厚赏巴中少数民族首领和张鲁,一方面有助于稳定人心;另一方面也为后来投降的人,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告诉别人投降曹操也可以像张鲁一样,有个好结果。当时刘备已经占领益州。如果夏侯渊在汉中屯兵,而没有能充分得到当地人支持,那么将会很难抵挡得住刘备。从这个角度看,曹操不愧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赏罚看似不明,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