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兵败之后,逃亡其兄幽州牧袁熙处,结果袁熙大将焦触、张南背叛了袁熙,投靠了曹操,袁尚、袁熙哥俩无法立足,就继续跑,跑到了少数民族乌桓那里。
自从袁绍时代起,袁氏便与乌桓结好,以实现袁绍所说的“兼戎狄之众”的战略目的。袁绍将自己家里奴仆的女儿,说是自己的闺女,嫁到乌桓那儿,学习汉帝跟人家和亲。所以乌桓都很支持袁氏集团,袁尚、袁熙哥俩兵败以后,前去投靠了外甥乌桓。
乌桓也真接纳了二人,并与二人残部相勾结,屡屡进犯关内,对曹操的北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就有点像当年蒋介石老是叫嚣着要反攻大陆那劲儿似的,袁尚、袁熙哥俩兵败心不死,也是叫嚣着我们要反攻中原,夺回冀州,就这样,曹操刚刚平定的北方局势并不安泰。(《后汉书·乌桓传》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
因此,解决乌桓和袁氏残余势力是曹操必然要进行的一项军事举措,曹操在依次处理了并州牧高干的叛乱和海贼管承的骚扰之后,进军乌桓的时机到了。
曹操这个人用兵,很注意粮草的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很早的时候,世界第一流的兵法家孙子就认识到了军事行动中粮草、辎重等后勤补给的重要性。曹操早年失业的时候,熟读兵法,对此自然是心领神会,所以你看他和袁绍交战,开始乘袁绍大意,出一些奇兵,打几个埋伏,叫袁绍吃了几个小亏。后来袁绍学乖了,再也不肯上当,双方对峙官渡,自此战争就从艺术转变为了切切实实的消耗战。曹操耗不起袁绍啊,所以他就老劫袁绍的粮草,弄得袁绍很闹心,最后索性派了大将淳于琼率领一万大军押运军粮,可是没想到的是袁绍用人不当,淳于琼这哥们断送了袁绍很大一批粮草,致使袁绍大军崩溃,战争局势急转直下,曹操侥幸获胜。
因此,曹操很重视军粮。知道了这一点儿,您再看日本古代的战争,那会儿的日本人根本没有后勤补给的概念,从源氏和平家争霸战争开始,中间经历了南北朝的对峙,直到战国早期,你仍然在日本的“军役账”中很难找到粮草、辎重这些个概念。就连日本人自己都说还是丰臣秀吉征朝的时候,其手下重臣石田三成创制了后勤补给体系,使得日军在朝鲜战场能够有吃的,有穿的。毕竟在朝鲜打仗,不像跟日本本土作战似的,日本本来就小,所以日本人打仗,进军速度很快,基本上带三天的干粮就足够了,再不够就去烧杀抢掠敌方的老百姓,所以你看日本人的强盗本性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而跟朝鲜打仗就不一样了,中间隔着日本海呢,你出一次军,不带够吃的穿的,就是可以烧杀抢掠朝鲜人,可是万一抢不到,你这军队不就饿死了嘛。
所以,后勤补给很重要。
曹操没打乌桓之前,便先考虑后勤补给的问题,因为和乌桓打,和跟袁绍打,不一样,你得长驱进军,直抵辽东,这一路上基本都是没有道路的无人区,你怎么运粮草,怎么运辎重。
因此曹操采纳董昭的建议,董昭这哥们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计的最主要推动者和促成者之一,这会儿就又给曹操出主意,凿渠通海,来运输粮草和辎重。这办法行,曹操就采纳了,算是解决了第一步的补给问题。
紧接着,曹操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毕竟手底下这帮人跟着自己打拼这么久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帮人跟着你干,还不是想弄点儿好处,于是该晋升的晋升,该发奖金的发奖金,该分股权的分股权,手底下这帮人瞬间就“鸡犬升天”了,因此相互鼓励,更愿意跟着曹操干了。
从这一点,我们得出的经验,就是:一个集体必须要有优良的奖惩制度,该慷慨的时候呢,一定要慷慨。反观现在有些企业的老板,赔了吧,叫员工们失业,你自己担着;赚了钱呢,这钱都是我的,你们一分也捞不着;结果弄得众叛亲离,骨干员工该跑的都跑了,企业发展不下去。就是吝啬,所以我觉得有一个华为员工说得好,他说,你们自己想想,一个连钱都舍不得给你们发的老板,他口口声声地再说有什么好的发展机会,你信么?反正我不信。而《华为基本法》里就有这样的规定,华为员工的薪水一定是同行业内最高的,正是有了这种慷慨的激励体制,所以人才大量流入华为,华为也发展神速,成为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巨擘。
而那种吝啬的老板呢,就和当年的项羽一样,印信都刻好了,自己还在手里把玩着,不肯给下级;一旦下级有个什么状况了,他又跑过来嘘寒问暖的,说我给你怎么好怎么好的发展机会,可人都不是傻子,所以项羽最后失败了,司马迁就说他这是“妇人之仁”。
反观刘邦呢,过去大家都以为这个主儿很黄很暴力,纯属一流氓,可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就能慧眼识英雄,一语便指出了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成就大业的关键,那就是“大度”。
大度就是慷慨,不但能容忍别人,还能容忍自己。而通信制造业内的华为老板任正非为什么成功呢?还是刚才那位员工说的,他说,虽然他日后离开了华为,可在他跟的那些老板中,任正非绝对是最值得跟的一个,因为他从来就不吝啬。此公自己还感叹,华为毕竟是民企,而每年华为的营业成本几乎都是一笔不可想象的大数字,他都不敢想像任正非每年是怎么大笔一勾,就把这些钱发下去的,他难道不心疼?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无非是提一下曹操的成功经验,一个老板能够得人,能够聚拢人心是和得钱、聚拢资金一样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把一切能聚集的资源都聚集起来,而你又凭什么聚集呢?凭借伦理道德?你以为你是日本战国军神上杉谦信么?当然不行,世俗的人还得靠“利”,就像丰臣秀吉一样,他就很相信黄金的魔力,结果用黄金统一了织田信长都没有统一的日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毕竟任何时代都是君子少,而世俗的老百姓多。
补给和人员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下面就可以进军了吧?实际上,曹操还有一层忧虑,那就是南边儿的刘表和刘备。刘表就罢了,因为他早就被曹操打怕了,基本上没什么重大情况,曹操只要派一旅偏师,打着自己的旗号,驻守南疆,刘表就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眼下刘备又跑了过去,此人素有大志,又不像刘表那么好对付,自己要是倾巢而出,远征辽东,难保刘备不乘机偷袭。
战前,就有很多将领对曹操说:“袁尚,不过是一个逃亡的敌虏,夷狄贪婪,六亲不认,又怎么会为袁尚卖命呢?眼下深入远征,刘备必定会劝说刘表乘机偷袭许都,万一真有此变,不是要后悔么?”(《三国志·武帝纪》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曹操也很纠结,但只有一个人力主远征乌桓,就是郭嘉。他对曹操分析了刘表的性格,认为刘表必定不会重任刘备,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前去剿灭乌桓。(《三国志·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曹操认可了郭嘉的分析,决意出兵,虚国远征,结果大破乌桓,乌桓单于等人和袁尚、袁熙等逃往辽东。于是就有属下建议曹操征讨辽东,一鼓作气,擒拿袁尚兄弟。曹操对时局把握得很准,同时又因补给不济,担心离开许都太久,南方军阀将要生变,所以不再打算动兵,而是用一纸文书,恫吓辽东太守公孙康,示意他该怎么做。
公孙康由于远据辽东,算是半个独立的小政权,没有大军的时候,他很强硬,很独立,眼下大军兵临城下,他自忖哪里是曹操的对手,于是等曹操从柳城撤兵,公孙康即斩杀袁尚、袁熙等人,将其首级,献给曹操。
曹操手下有的哥们就不理解了,问:“我们大军压境的时候,他不把袁尚、袁熙等人杀了,干嘛非要等到我们走了,他才这么干?”曹操笑了笑,就跟这哥们解释:“公孙康素来都畏惧袁氏集团,我要是急着攻他,他必定会和袁尚等人联合起来对付我,我要是不急着攻他,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时势使然。”这哥们听了,很叹服。(《三国志·武帝纪》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自此除了辽东一个半独立的小政权外,北方已被曹操大致平定,于是曹操志得意满,在班师途中,路过北戴河,爬上碣石山,留下了《观沧海》的名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从那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可以看出曹操此时的志向已经变成了统一中国,吞吐日月了,而他要统一中国,眼下就要南征,南边儿呢,有刘表和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