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战后,又过了两年。建安七年夏五月,一代枭雄——袁绍,得病,呕血而死,他的小儿子袁尚即位,代他爸袁绍为大将军、冀州牧。而袁绍的长子袁谭在夺位斗争中失败,只好自领车骑将军、青州牧,出镇黎阳,以防备南边儿的曹操。
是时,袁绍手下的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袁尚,像审配、逢纪等人,一派支持袁谭,像辛评、郭图等人,两派通过拥戴公子,实际上来争取自己在北方的权利。矛盾很深,同时袁尚在审配、逢纪两人的劝说下,对长兄袁谭也十分提防,所以袁谭就很不爽,借故杀死了袁尚派来的监军“逢纪”,兄弟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激化。
这个时候,曹操急于征讨北方,收取战败袁绍的胜利果实,于是向黎阳用兵。本来袁尚给袁谭的兵就很少,更兼曹操能征善战,袁谭更加不是对手,于是便向袁尚求援,袁尚本着大局着想,率兵来救,因此,兄弟之间的矛盾反而有所缓和。曹操虽然奋力杀退了袁谭、袁尚兄弟,占据黎阳,可是却不愿看见谭、尚兄弟二人和好。
所以当诸将建议曹操乘胜追击时,曹操不肯,郭嘉就给曹操陈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说:“袁绍喜欢这两个儿子,一直拿不定主意该立谁,所以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同时又有郭图、逢纪这些人分别支持两人,因此兄弟俩一定会斗起来的。明公你现在急着攻击他们,他们就会抱成一团儿,缓一点儿攻击他们,他们就会生出矛盾。您不如假装向南,做出要征刘表的样子,以待其变,等到兄弟俩个生出变乱,您再率兵出击,则可以一举而定北方。”(《三国志·郭嘉传》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曹操听后,说:“善!”
于是曹操就带着兵南下,做出要讨伐刘表的样子,结果军队刚刚开到西平,北方就有消息来说,袁尚、袁谭为了争夺冀州,大动干戈,袁谭为袁尚击败,逃到平原立足,并且派遣辛毗来向曹操投降,希望曹操能帮他打袁尚,曹操非常高兴。
这两个哥们终于干起来了。但是曹操此时也有一层担忧,毕竟自己出兵,声言是要讨伐荆州刘表的,万一自己去攻打河北了,刘表会不会乘虚偷袭许都呢?其实曹操的多疑不是天生的,因为他早年曾被吕布端过老巢,后经浴血奋战,有几次甚至置身死地,才拼死夺回的,曹操不能不担心啊。
此时,又是那个荀攸,对曹操分析了刘表,他说:“天下现在正有事儿,而刘表却坐保江汉之间,他没有取天下的志向是可以知道的。袁氏家族据有四州的地盘儿,兵员数量十万,而袁绍在时又以宽厚,得到众人的拥戴,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守护父亲留下的祖业,那么天下的祸难就不会停止了。眼下他们兄弟两个有矛盾,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如果将来和好了,专力对付我们,我们就很难图谋这哥俩了。乘他们不和的时候攻取,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三国志》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
曹操听后,说这个主意不错。
这时,便连敌方谋士辛毗也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劝说他收取河北。辛毗是奉袁谭之命到曹操那里讨取救兵的,结果辛毗反而劝曹操收河北,你说这家伙,连自己的谋士都这样了,袁谭、袁尚哥俩儿还有玩的么?辛毗是袁谭那边儿的人,咱们且看这哥们怎么说,因为他毕竟是袁氏那边儿过来的,说的话有权威性。
辛毗对曹操说:“明公不要问我是真心还是假意,只看眼下的形势就可以了。”接着以大篇幅分析了袁氏集团现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于最后指出四方的敌人,眼下没有比河北最大的了,如果河北平定了,就可以起到强盛六军而震动天下的效果。曹操很看好他说的话,于是称善。(《三国志·辛毗传》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於外,谋臣诛於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於上,人事困於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鄴,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脩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
于是曹操果断地再次率军,兵临黎阳。此一举,袁氏那方的文臣武将就跟雪崩了似的争先恐后地来投降曹操。
曹操一路上势如破竹,遂于建安九年二月,包围了袁尚的首府邺城,经过一系列的围城打援和攻城战役,于八月间,由于袁氏内应,城破,曹操平定冀州,袁尚向北逃亡中山。
曹操收取袁绍首府邺城之后,亲自来到昔日大敌袁绍的坟前,祭祀袁绍,追怀起过去一起起兵讨董的往事,曹操“哭之流涕”,下令善待袁绍眷属。
据曹操自己的回忆,当初,他与袁绍一起起兵讨董的时候,袁绍曾问过他:“如果咱们这次创业失败了,你可想好后路没有?去干点儿什么别的?”其实当时曹操心里也没什么具体的想法,但他为人比较贼,就反问袁绍:“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很坦诚地对曹操说了自己当时的打算:“我南边守住黄河,北边凭借燕、代的险固,向北和少数民族做好关系,然后向南争取天下,这样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吧?”非常的坦诚,后来袁绍也就真是这么做的,可见当时两人的关系能有多好,袁绍信任曹操能到这个地步,把自己公司的长远发展计划都告诉了曹操。可曹操当时没什么资源,所以不能像袁绍一样,今天计划这,明天计划那的。那时的曹操还过着一种朝不保夕,有今天没明日的生活,所以对于未来不能做出长远的规划。曹操听了袁绍的话,心想:“好嘛,你这么一说,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因为当时争夺天下,只有两条道路可以借鉴:第一条就是仿效汉高祖刘邦,从关中出秦川,东向以争天下,因为刘邦就是这么成功的。第二条则是取法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先占据河北,然后南向平天下。当时刘秀一统天下,走得就是这个路线。比较一下,曹操和袁绍处于东汉末年,距离刘秀的时代比较接近,因此刘秀的成功案例是最值得借鉴的。相比之下,刘邦的案例就似乎有点儿时隔久远了,不大具有参考性了。因为毕竟从西汉到现在,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秦末很不一样。尽管曹操这辈子除了周孔外,就非常崇拜刘邦了,一获得了什么人才,就总爱说:“我的萧何啊!”“我的张良啊!”“我的韩信啊!”什么的,萧何、张良、韩信是“汉初三杰”,都是刘邦手底下的能人儿,曹操以刘邦自比,他的志向和偶像也就很清楚了。他为什么崇拜刘邦呢?因为一来刘邦比刘秀早,二来刘邦是曹操的老乡,都是沛人,自己的老乡,又是当年创业的汉高祖,曹操从小耳濡目染,能不崇拜么?可现下袁绍抢先把刘秀的成功案例借鉴了,自己当时又没什么资源,该说点儿什么呢?总不能说自己要效法高祖,立足关中,然后东向争天下吧。一来曹操不能在袁绍面前过于暴露自己的政治抱负,二来呢,当时的关中还在董卓手中,而袁绍此问的假设就是讨董这件事儿没成后怎么办,你曹操总不能说你不成,我就成,到时候我把董卓灭了,然后按照刘邦的成功案例,跑马圈地吧。所以说曹操比较贼呢,他没有吐露自己的具体计划,只说出了自己经营的原则:“我任用天下的能文能武的人,然后再用道来驾驭,就没有什么不行的了。”(《三国志·武帝纪》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当时袁绍听了这话儿,什么反应,于史无征,但我觉得,以当时袁曹两人的势力对比而言,袁绍肯定心里在想:“你丫就吹吧!分明自己没什么好创意,跟老子面前玩这虚的,没用。”所以,袁绍鄙视曹操,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最终由于鄙视而养成轻敌的习惯,为操所破,给了天下很大的震动,致使后来全天下想搞事业的人都在分析、讨论,讲述袁绍的失败案例,来谋求自己的晋身之阶,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一个。
就跟现在你去应聘,张口不说点儿什么企业经营运作成功失败的案例,你这个人的素质就上不去似的。当时也那样,所以你看只要士大夫一去应聘,张口就会对主公说:“你看当年袁绍是怎么失败的……”以表明自己是经营分析的高手儿,换得主公对自己见识、能力的认可。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社会名流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您是一个世界五百强的老板,您要是能把这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都经营垮,那也说明你是有一定本事的。反观袁绍,偌大一个企业,就这么几年间,说垮就垮了,袁绍啊,还真是有一定本事的人。
至于后来,曹操收拾残局,比如平定并州高干,扫灭袁谭,用郭嘉之计,使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献袁尚、袁熙首级,最后彻底奠定了曹操北方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