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兼并了张绣、吕布、袁术等几家小公司之后,曹操立即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大的袁绍集团的威胁,史称袁绍“兼夷狄之众,拥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南向以争天下”,对于事业刚有起色的曹操而言,他是通过怎样的谋略和手段来战胜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呢?这些对我们后人又有着怎样的启迪和教训呢?
曹操在与袁绍进行主力会战前,于建安四年秋八月,又对袁绍做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他亲自率兵,进军冀州南陲魏郡最南边儿的黎阳,同时又派遣一支偏师从左翼攻入青州,留下于禁屯兵河上,以窥袁绍的动静。
这次用兵前后不过一月,曹操就已探明了袁绍的虚实,并且进一步断定袁绍若要南侵,必将用兵于官渡,因此在官渡预先布下了一支兵马,然后身返许都。
这年十二月,曹操又一次率军前往官渡布防。
袁绍剿灭公孙瓒之后,势力大增,“南据河,北阻燕、代,兼夷狄之众,拥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而此时的曹操不过刚刚扫平了张绣、张杨等军阀,消灭了东边儿徐州的吕布,击溃了淮南袁术,势力虽也有增长,但却远远不能与袁绍相比。
仅从当时势力的对比来看,袁曹两家的大战似乎是一场胜负早判的战争,毫无疑义,势力强大的袁绍将会战胜曹操,从而进一步南下收取荆襄,吞并吴越,一统天下。然而可惜的是,战争并非如此简单,绝不是单纯的势力对比,便可以判定输赢的,战争靠的是人和钱粮,打得是综合实力的高下。
袁绍虽然强大,这强大之中却有着可怕的不足,是什么呢?我们且来看一看曹操及其属下谋士的分析。曹操早知自己与袁绍之间必有一战,所以时刻都在留意着袁绍的动向,在双方开战前,他曾向他信任的谋士们征求意见,结果很多人都以为袁绍势力很大很强悍,此战必败;但却有两个人力排众议,偏说此战是“绍必败”,而“操必胜”。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最为倚重的两人,一个是被曹操视为“萧何”的荀彧,而另一个则是被曹操视为“张良”的郭嘉。
历史上,萧何明于治而善守业,张良精于谋而好出奇,曹操既视这两个人为“萧何”和“张良”,那么,这两个人都不是简单的角色。
首先,我们看一下荀彧的观点,他对曹操说: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提出了一个论点就是“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古往今来的成大业者,确实都是有才的,虽然处于弱势,也会转弱为强,如果不是成大业的那块儿料子,即使很强大,到头儿来也会强弱易势,而不免败亡。
紧接着举了刘邦和项羽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论点。
然后就时局做出分析,发表意见:“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那么袁绍和明公相比如何呢?荀彧以为:袁绍在度量、智谋、武略、政治条件等四项上不如曹操,所以即使强大,又能如何?
荀彧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年荀彧曾在袁绍的麾下做事,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是荀彧很早的时候就看出袁绍这个人不是成大业的料子,所以初平二年,曹操还是“曹东郡”的时候,荀彧就果断地放弃了袁绍那里的高薪和重用,前往加盟尚在创业阶段的曹氏小集团。因此,一个来自曾在袁绍内部做事的高参的意见,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同时,荀彧不光了解袁绍的家底儿,包括袁绍手下的那些高管,他也无不明了,而且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所以当孔融不同意荀彧的意见时,便对荀彧说:
“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一口气列举了袁绍手下那些名声很大的高管,例如居中策划的田丰、许攸;尽忠职责的审配、逢纪;勇猛善战的颜良、文丑,在当时的名声都很大。袁绍有这些高管辅助,孔融认为要想打败袁绍,恐怕不容易吧!
孔融说的也是实情,但他这个人,平时耍个小聪明,写点儿文章还可以,要是做预测,恐怕就没这个才华了,因此孔融和一般人一样,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所以荀彧就教育他,说: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袁绍的队伍虽然庞大,但是管理的却很差,而他手下的那些高管们,田丰是个大脾气;许攸喜欢贪敛,又没人管得住;审配专权,又没什么谋略;逢纪不爱听别人意见,刚愎自用。将来如果战端一开,袁绍必会部署审配、逢纪留守总部,所以这时许攸若还钻空子,这两个人必定会按照公司流程办事,给许攸来个记过处分,这样一来,许攸肯定受不了,就会携带机密跳槽。颜良、文丑呢,只喜欢逞个人英雄,不懂团队作战,所以一战便可将这两个人生擒。
结果后来,田丰果然因为提意见脾气大,惹怒了袁绍,而被诛杀;许攸也乘总裁不在,大肆收刮公司资源,后被审配查处,许攸一怒之下,携带袁氏集团重要机密,叛逃曹操;颜良、文丑也因爱逞英勇,结果被关羽乘机,斩于阵前。一切“皆如彧所策”。
古人说预言应验如神,一般都爱以“若合符契”形容,你看荀彧的预言和开战后的事实那可真叫“若合符契”,纹丝不差,所以这哥们要去做预测,真是一把好手!
这是荀彧的意见。
为荀彧所推荐的郭嘉大概觉得荀彧的意思没有表达透彻,又进一步发展了荀彧的观点,对曹操如是说: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郭嘉除了复述和补充荀彧的“度”、“谋”、“武”、“德”四项评估指标以外,又增加了“道”、“义”、“治”、“仁”、“明”、“文”六项指标,从而指出袁绍十项指标劣于曹操,虽然地广兵多,却干不了什么大事。
郭嘉的评估指标比起荀彧的则更为具体而微。
值得一提的是,郭嘉本人也是荀彧从他老东家袁绍那里挖来的,并且抱有和荀彧一样的观点,就是“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聪明人要善于选择东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才干,建功立业。而袁绍只是表面上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其实根本不知道用人的关键,而且事儿很多很繁,却没有个要点,喜欢策划,却又不能决断施行,所以要和他这样人共同度过社会危机,创业成功,郭嘉只能感叹了一句“难矣”。
更为有趣的是,曹操听了这二人的话,并不是高兴地点头:“嗯,嗯,说得对!说得对!”却说:“像你们这样说,我有什么优点可以叫名实相副啊!”(《三国志·郭嘉传》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说得很委婉,很谦虚,这透露给我们一个异常重大的讯息:不知道看官们发现没有,那就是这时的曹操为了对付袁绍,头脑异常的冷静。
因为这时我也自己设身处地地想了想,要是我所信任的部下此时这样说我,我肯定只会说:“嗯!嗯!你们说得很对!”然后就会由此生出骄傲轻敌之心,而且这种骄傲和轻敌的情绪还是潜意识的,不容易为自己所察觉,而人家曹操就没有这样说,反而十分谦虚婉转地说了那样的话,所以这就是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超过我们平常人的地方,在重大事情前,能保持异常的冷静,所以管理者和决策者这点就很应该学习曹操。
曹操听了这两人的话,紧接着就利用他们的观点转而为员工鼓劲儿,打气儿,说:“我知道袁绍为人,志大才疏,色厉内荏,猜忌、刻薄而不能树立威严,员工虽然队伍很庞大,却管理得很差劲儿,高管们个个都很骄傲而不听指挥,纷纷自作主张,从而导致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很多,粮食也很丰盛,却恰恰只能输给我们!”(《三国志·武帝纪》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经过曹氏集团内参们的分析和总裁的决断,曹氏集团内部从上至下统一了意见,经过评估、验证,这是一场可以打的战争,于是乎曹操就果断地制定了作战计划,着手开始实施。
然后,袁氏集团从总裁袁绍到高管们的一系列行动和表现都符合了曹操和他谋士们的事前分析,这就是袁氏集团“强大中的不足”,同时也是官渡大战“胜败前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