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民族危矣,举国上下都人心惶惶,有志之士则致力于抗日战争的宣传准备工作。对于抗战问题,国内明显存在三种倾向。一派是激进的左翼人士,主张速战速决论,希望中日马上全面开战。一派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政府稳健派,他们虽然外交上态度强硬,但实际不愿扩大战争,对于抗战结果持悲观的态度。还有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必定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梁漱溟对于战争的分析与毛泽东不谋而合。他认为,悲观主义和速胜论都是应避免的有害情绪,中国只能凭借广阔的疆土和广大的人民,靠旷日持久的战争来拖垮日本帝国主义并最终战胜它。为此,梁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提出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发动民众,充分运用蕴藏在民众中的无限兵力和巨大力量;二是不能有速战速决的侥幸心理,而必须树立持久战的观念,争取最后的胜利。
为了实现这两项原则,梁漱溟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准备;首先要加强政府的统治力量,即必须能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必须增强国民的抗敌情绪和能力,大力宣扬民族精神和加强对民众的组织训练。
在梁漱溟看来,中日双方由于各自国内的问题和国际形势,不会在近期内开战。因此,他作了一系列冷静而长远的设计,主张抗战应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形势的发展并不如梁漱溟所料,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当务之急应是组织青年共赴国难、保家卫国。梁的主张虽然有一定道理,从长远看更有合理之处,但也过于保守,只能激起爱国青年的反感,落了个阻止青年抗战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