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韩复榘调任山东,河南村治学院难以为继。在韩复榘的支持下,学院迁往山东并改名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931年6月15日,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正式成立。院长为梁仲华,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
研究院设有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邹平实验县、农场、社会调查部、医院卫生院和图书馆等。
研究部的设立是为了普遍地倡导乡村建设研究,为学术界开风气并研究具体的建设方案。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是为了训练乡村工作人员,并且下设服务人员指导处,安排导师到各县巡回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社会调查部负责实地调查工作,并编写各地乡治状况的书籍。
农场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培育优良品种并大力推广,从而提高农村技术与生产力水平。从1931年8月到1934年12月,他们把波支猪与本地猪交配,得到优良猪仔,每头比本地猪多长肉50斤,而杂交得到的优良鸡年产蛋170枚,数量超过本地鸡一倍。此外,农场还研究乳牛、乳羊的饲养法和蜜蜂的养殖,收集、培育优良棉花、小麦、大豆品种,加以推广。为乡村建设做了实际有效的工作。
1931年,邹平实验县在研究院指导下进行改革,废除了原有的7区157乡镇,按人口、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划分为14乡366村,设立乡学和村学,作为行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在乡学、村学之外,邹平还推行短期义务教育,利用在学的优等生来教育失学儿童。
乡学的主要事业是进行乡村自卫训练,维持地方安宁与秩序,对民众进行组织纪律教育,灌输民族意识。
在经济方面,乡学、村学主要是指导农民进行乡村合作事业。从1931年到1936年,邹平成立了棉花运输、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庄仓、购买、机织等6种合作社,共计307所,社员8828户,股金12422元。1933年8月,邹平县成立了金融流通处和农村信用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问题,促进了农村金融流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1933年7月,研究院开办了民院,次年11月又成立了卫生院,普遍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
可见,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梁漱溟等乡治派的积极努力下,切实而有效地开展乡村建设工作,为乡村的发展乃至中国问题的解决开了一条新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