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词,含纳了深层的哲学意味。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词,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涵盖一切意象特质的符号。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如有情义。水穿山岩,从无惧色,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老子在《道德经》里感慨地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屈子在江畔仰天长问上下求索,汩罗江的水承载了一颗升腾的诗魂。《诗经》、《楚辞》里有水,唐诗宋词里有水。
古今不乏赞美流水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君子之交淡如水”。谁能离得开水呢?水虽淡,却能吸纳所有的滋味,水是生命的源头。
你知道“如水”吗?一是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他善于用水作战,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二是在东汉史上也有一段“如水”的故事,尚书郑崇应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时,理直气壮地回答:“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由此而成为千古名言,还常被后世一些大臣们所引用。“臣心如水”那真是水的妙语。
水就是人生的本味,一杯水有时也能疗治百病。但是有水的时候往往不觉得它的宝贵,到了没水时自然就苦不堪言了。你有过“趁雨”的体验吗?在西海固这个地方,长年干旱,水源奇缺。譬如,女子们看到天阴欲雨时,是不会躲在家里休息的。她们通常会穿上薄一点的衣服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等雨。回到家后,赶紧脱去衣服,把身体擦干,就算洗过澡了。当地人就把这种方法叫“趁雨”。古老的传说,每个人每天应该拥有“七斤四两水”,超过这个数字,就是浪费,就会被讥为不惜福。所以说“福报如水”,水用完了,表示福报也流尽了,因此长辈们莫不教诫子弟要有“滴水如金”的观念。而现在中东一些回教国家,必须从外地运水回国使用,所以他们的水比石油的价格还贵。
除了蚂蚁之外,最会走的,可能就是水了,甭看她的身子小得让人担心,但一滴又一滴不安分的水,不停地走来走去,最后竟走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河。
谁说水是无形的、柔软的?在北风呼啸、大雪封盖的冬季,它愤怒地站立起来,成了一柱有形的冰。一生中有这么一次站立,荣耀足已。
水,玲珑剔透的时候凝结成冰;水,轻柔润滑的时候流淌成溪;水,出神入化、奇妙无比的时候化为蒸气;水,惊心动魄、辉煌壮观的时候挂成瀑布。水因势而赋形,汇成大江则成磅礴之势,流入小溪则起伏跌宕。
“石头,再坚硬的石头,也会在流水中失去它的棱角。最没有力量的流水是最可怕的。”作家余杰在《火与水》里如是说。滴水穿石,藉水除垢,皆是水之能;但是,筑堰成渠,堰裂成灾,不是水的本意;水的利弊,犹若菜刀当屠刀,屠刀亦可做菜刀,归根结底,刀无好与坏,用者有别,水亦如是。
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子民们说:“上帝给了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生活。”生活确实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
一滴水,就是生命的生机,所以每天一杯白开水,不用花钱,但生命的维持,就是靠着这一杯水。接下来,你有权利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
佛家说,用水浇花,植物活了,水也活了。像水一样的人,就是有灵动智能的人。
世界因生命而鲜活,天地因水而灵动,万物因水而滋润,人因水而含蓄、奔放、深沉而崇高。千百年来,水,以她独特的运动方式、形态,滋润着人类干枯的心田,流淌在人类无数的精神世界。一代代人沐浴着水的恩泽,传说着水的故事,歌颂着水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