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大江南北、举国上下一直都在大力推行作为全社会共同交际语的普通话。如今“一国两制”下的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也不甘落后,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尽力加快“推普”的步伐,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港、澳同胞也都能说上一口虽说不上标准,却也能够随意地和内地人士搭腔交谈的“官腔”。拿香港来说,回归十多年来,前后两位特首董建华和曾荫权都大力倡导实施“三语两文”,而且身体力行,认真学好“三语”中回归前基本不用的普通话。拿曾特首来说,这些年来,他的普通话日见进步,而特区政府一众高官,在特首的带动下,说普通话也已相当自然,不再望而生畏了。
说起学习普通话,从小说着粤、闽(潮汕)、客家等方言的广东人,一直被视为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态度也欠佳的人群。因而也就有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的顺口溜。说广东人学普通话难度较大,确是事实。广东人,包括大多数源自广东的港、澳同胞,平常说惯的方言确实比较复杂,跟普通话的差别也确实比较大。但要说广东人学普通话不积极,甚至有人还说广东人就是不肯学,很“顽固”,这倒有点夸张,言过其实了。远的不说,打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升温,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推普”的步子也日渐加快,近期普通话在广东城乡的普及率已大为提高。至少省内城乡各地的中小学教学用语,已大都是普通话了。至于“窗口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基本上都能用普通话来接待顾客了。当前广东社会语言交际方面,尽管普通话能达到标准要求的人还不是很多,但能以普通话相互沟通的人无疑已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了。换句话说,时至今日,在以方言复杂著称的广东省,普通话的使用率和覆盖面都已大大提升,昔日“天不怕、地不怕……”的时代应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推广普通话这一国策并非始自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早在民国之初,有识之士就发起了“国语运动”。五四运动提倡写白话文,这是书面语的一场大革新;而与之相应的,在口语的应用上就有了“国语运动”。白话文和国语正是书面语和口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所推行的普通话,正是早年所推行的“国语运动”的继续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正当内地开始大张旗鼓“推普”之际,在台湾宝岛上,同样也如火如荼地继续着当年的“国语运动”。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民族,不能没有一种全社会共同使用的通用交际语,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事。海峡两岸都是龙的传人,在这一点上,自然是有共识的。国语也好,普通话也好,说到底,它是代表全球炎黄子孙的通用语言,既存在于海峡两岸同胞之间,也通行于全球各地华人社区之间,更被确认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可见,这一语言文字应用上的国策是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也必然是顺人心、得民意的。然而,在“推普”的过程中,偶尔我们也会听到一些“杂音”,有人以为推广普通话(国语)是要使各地方言从此退出社会语言交际的舞台,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销声匿迹。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有这种误会的人,主要是因为对社会通用语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误以为普通话(国语)和方言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实际上,普通话也是在一种方言——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成为民族共同语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仍然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只不过作为“老大”,它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罢了。能正确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会明白它们并非“对头冤家”,而是完全可以并存并用、相互补充的。
推广普通话(国语)从来就没有让方言在社会中消失的意思。我国“推普”的政策,实质上是想通过在全民中推行作为全社会通用语言的普通话使原来只会说本地方言的人多学会一种全社会共同使用的交际语,从而使自己从单一的方言生活过渡到“方言 普通话”的双语生活;并进一步使普通话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公共交际用语,包括学校教学用语、公务接触用语、传媒宣传用语和来自不同方言地区人们之间的沟通用语等,亦即所谓的“四种用语”。与此同时,让方言退居为乡亲之间的沟通用语和家庭用语。换句话说,就是要推广一种(普通话),保留多种(方言);要并存并用,有主有从,各司其职。一旦达到既大力普及了普通话,又充分发挥了方言的作用,“推普”就堪称成功了。要做到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仍然充分发挥方言的作用,我认为非对方言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不可。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方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地域方言当然也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了。离开了粤语这个方言载体,哪有什么粤曲、粤剧可言?同样的道理,要承传、发展远近驰名的客家山歌这一客家文化的优秀代表,又怎能离得开客家方言?毋庸置疑,通行于不同地域的地方方言总能够最有效地反映出地域文化中异彩纷呈的种种特色。大凡民俗风情、历史文物、自然景观、民歌民谣、工艺美术乃至饮食起居、婚丧礼仪,莫不以独具一格的地方方言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一首千古吟诵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道出了乡音的无限情感魅力;一个浪迹天涯、久别乡井的游子,偶尔在异国他乡邂逅素昧平生然而乡音无改的乡亲,那种喜悦、亲切、激动之情始终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所难以表达的。记得十年前笔者作客星洲,有份宗亲会馆的刊物——《源》上门约稿,我就写了一篇《留住方言留住根》的小文,编辑部在发表时专门附上一幅刊头画,画的是一棵枝叶茂盛、须根满地的大榕树,衬托出“根”的主题来。要说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什么印记的话,我想,代代相传而难以泯灭的正是挂在我们嘴上的方言乡音。当我们把各地的方言乡音和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长河联系起来时,我们自然就会深深感受到方言的魅力,也自然会明白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却不能抛弃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将始终在我们的社会语言生活中相伴而存,在普通话不断得到普及的形势下,方言也将永远在它所通行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大力推广全国性的社会通用语时,也一定要注意继续发挥各地方言的作用。在我国全国语言运用的总格局中,让普通话唱“主角”而让各地方言,特别是像粤语这样的“强势方言”发挥“配角”的作用,无疑是当今我国社会语言应用中不可逆转的走向。近期国家十分重视拯救濒危语言及方言的工作,对一些因各种原因导致社会上应用的人很少、面临消失之虞的语言及方言,现正组织专业力量加紧调查研究,把珍贵的语言数据抢救下来。由此可见,方言是多么可贵的语言资源。“推普”的发展绝不会导致方言轻易丧失它的作用,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