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光阴似箭,踏入庚寅虎年,我这老头儿不知不觉就跨进八十的门槛了!这些年来,常有年青的朋友要我谈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心得体会。作为过来人,回首大半个世纪来的学术生涯,一直都在跟语言文字打交道,从学习语文到教授语文、研究语文,边教边学,边研边学,学习始终是没有停息的。尽管早就在教授语文,早就在研究语文,学习仍然没有歇息,一旦停止了学习,也就无法进行教学,无法开展研究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学习当然是广义的学习,但每个人的学习总有一些侧重,既然自己年轻时就选择了语文作为终身的职业,既然从小就成了语文的“粉丝”,那这辈子的学习,也就自然要侧重于语文方面了。我这里强调不断学习,强调“从一而终”,并非危言耸听,也绝无吓唬年轻人之意。事实确实是如此,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语文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也是社会须臾不能缺少的东西。我们生长在这个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世上万物不断变化更新的时代,语言文字跟随社会不断变化自然也是无法避免的现象。我常常问自己:你要教授语文,你要研究语文,你快八十的人,你能够无视这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的变化吗?你年纪可以老,你的研究、你的学问可不能够老啊!你尽管年事已高,你的研究、你的教学却没有理由可以不面对现实,可以不联系实际,这就叫做与时俱进,叫做跟上时代。语言文字是不断在跟着时代前进,跟着社会发展的。你的学习,你的研究,自然也非同样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不可。这是我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刚才我用了一个词“粉丝”,这是你们现在的常用语,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哪有这样的说法呢?如今我作为一个老语文工作者,难道就不应该跟年轻人学习,也学会使用这样一个新词?所以,我说我也要学习,包括向年青的朋友们学习,这绝不是谦虚之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心里话。年青一代,80后、90后的朋友,脑子里都有许许多多的“潮语”(不是我家乡的“潮州话”),而我呢?实在惭愧,对“潮语”的掌握远不及年轻人,这就同样有一个再学习的问题了。“潮语”的“潮”是“新潮”的“潮”,我年届八十了,当然不可能跟年轻人一样新潮,但是我要研究语言,特别是研究现代、当代的语言,我怎能把属于新潮范围的新潮语言现象置之不理、拒之门外呢?这又回到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来,年龄可以老,学问却不能老化,永远不能老化。近几年我在香港大学给研究生上“现代汉语专题研究”课,一学期十五周,每周一个专题,我当然没有把“潮语”列为一讲,因为我觉得我对此了解得很不够,还谈不上有所研究。可是,研究生们两年学习期间每人都得自选一个题目撰写硕士论文,偏偏有位同学就选了“潮语研究”这个题目,并且指明要我当他的论文指导老师。我难道可以不接受?我当然应该接受。说实在的,我指导这篇论文所花的功夫特别大,可是,当这篇论文从内容观点到篇章结构、论述力度都经过我和作者一再修改润饰,终于得到两位评审委员一致认可,给予优秀的评价时,我不仅松了一口气,有如释重负之感,更觉得从指导这篇论文中,我自己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对“潮语”这一新鲜事物,也才算是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这就是“既当先生,又当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了。上面说了这么些看似离题实非离题的闲话,我的意思无非是要告诉大家,我这个“语文匠”半个多世纪来的一点体会,就是:第一,语文是社会现象,是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把语文现象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学习语文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一定得有不断学习的思想准备,一定得与时俱进,不断跟进语文的发展。对于从事语文专业研究的人来说,更加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像我这样七老八十的人,也不能例外。面对层出不穷的语文现象,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静观其变,千万不能指手画脚,动辄指责。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少当语言的警察,多当语言的导游,就是这个意思。
二
学习语文,对语文得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语文”这个词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指语言文字,书店和阅览室里看到的期刊如《中国语文》、《语文研究》、《语文建设》等,其中的“语文”就是指的语言文字;另一是“语言文学”的简称:大学里的“中国语文系”、“汉语文专业”,以及当今中小学里的“语文”课,各类学校入学考试中的“语文”科目等,指的都是语言文学。期刊中的“语文”实指“语言文学”的也很多,一些主要配合语文教学的刊物,如《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语文月刊》(广州)等,指的就都是“语言文学”。我在这里谈论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而不是语言文学,也就是语言和它的书面形式——文字。有时候我们也会只说语言而不提文字,这时候的“语言”既指耳闻的语言,也指目视的语言——文字。我们常说现代中国有几位堪称语言大师的学者: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力、吕叔湘、丁声树等,这些大师当然是指的语言文字研究的大师了。在弄清楚语言文字概念的前提下,我们还得进一步弄清楚语文的本质和语文的作用,才谈得上热爱语文、善待语文的问题。
在对待语言问题时,有一种观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那就是要视语言为资源,重要的资源,宝贵的资源。以往的年代,人们脑子里对此并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课本里总是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就没有提到“语言丰富”,可见那时还未意识到语言是资源,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资源。说语言是宝贵的资源,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上发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交际作用而界定的;也是基于语言跟社会存在着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的事实而界定的。语言资源天生而来,人人享有。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候开始,每个人就都拥有这份从娘胎中带来的资源,谁也抢夺不去!语言资源既属个人的财富,也属社会的财富,更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我们国家有56个说着不同语言的民族,汉族还存在着的色彩缤纷的各种汉语方言,这些自然也都属于语言资源。所以说,应该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后面再加上“语言丰富”这几个字,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毫不夸张的。语言资源如此丰富,我们一要大力开采,二要善于对待,使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方言,都能在我们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当下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和谐相处,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包容,我们辽阔国土上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方言都受到尊重,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
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没有一定的语言资源,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也就谈不上了。大家知道我国各地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地方戏曲,构成百花齐放、各呈异彩的繁荣景象。假如没有了各自不同的地方方言,这许多通过地方方言表现出来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曲艺,又怎能显示出它们的精彩来呢?换句话说,没有粤语,哪来粤剧?没有潮州话,哪来潮剧潮曲?没有客家话,又哪来客家山歌?拿我们广东来说,谁都知道广东是语言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广东语言资源的丰富首先就体现在广东省内粤、闽、客三大方言鼎立上,如前所述,广东各地所拥有的独具一格的地方戏曲,正是通过省内不同的地方方言呈现出来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方方言跟地域文化间的血缘关系来。近十多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大力拯救濒危语言与方言的呼吁,中国社科院和国家语委十分重视,把这一工作列为当今语言工作的重点加以立项实施,这更说明语言资源的流失和消亡是绝对不能等闲视之的大事,作为从事语言工作的专业人士,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语言资源,抢救语言资源的神圣职责来。既然语言资源如此重要,我们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时,就要正确理解好“推普”与保留地方方言之间的关系。“推普”绝不是要用普通话来代替各种方言,绝不是要通过“推普”把各地方言通通扫地出门,让方言在社会上消失。“推普”的目的实际上是要通过推广普通话使全国各地人民在熟悉、使用惯本地区方言的基础上都来学好另一种全社会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社会通用语,让每个人都从单一的语言生活过渡到双语的生活:既能用社会共同语进行社会交际,又继续保留自己的方言作为乡亲之间、家庭之间以及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际用语,达到“推行一种(普通话),保留多种(方言)”的目的,使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都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那种以为既然要推行普通话,就不要再保留各地方言的想法是糊涂的想法,是没能善待语言资源的错误见解。假如“推普”的结果导致潮州的孩子不会说潮州话,广州的孩子不会说广州话,这绝不能视为“推普”的成功。
三
在对语言文字的性质有所认识,建立起语言是资源的观念以后,我们再来谈谈语文学习的相关问题。我们必须明白:语言文字既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掌握文化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它处于人类知识大厦的底层,对整个知识大厦的建造起着基石的作用。语文学习堪称是各类学习的基础,语文水准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各项工作的成效,也影响到人们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正因为语文学习是各种文化科学学习的起点,语文课在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总是被摆到突出的地位上。就算到了大学阶段,语文课程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受到重视,连理工方面的系科,同样也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而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则始终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语言文字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基础是什么?基础指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打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就一定要从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抓起。对于中文系科的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语言方面的几门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等。照理说,如果认真学好这几门课,基础应该是不错了。但除此以外,还应该补充找些语言文字的专书来读。这里要特别提一提的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中文系都没有开设方言方面的课程,同学们只能从“现代汉语课”的绪论中接触到一点点汉语方言的信息,那当然是很不够的。汉语方言资源丰富,情况复杂,汉语方言的研究早已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热门,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不掌握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方言知识的掌握也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紧紧相连的:国际音标记音的训练,方言调查的训练,都是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重要部分。我想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是不应该忽略这类技能的训练的。
语言文字的学习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得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点工夫,要多多联系语言发展的实际和语言应用的实际来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例如在当今的社会语言生活中,新词新语层出不穷,稀奇古怪的语言现象扑面而来,叫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带来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时刻冲击着传统的词汇结构系统,乃至整个语言系统,往往使人在取舍之间犹疑难定。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手足无措,也不能匆忙定夺。一定得面对现实,认真分析,冷静对待。话说回来,这倒是我们从事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老师、同学们一个业务锻炼的好机会,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从中理出头绪,作出判断,无疑是测试我们解决语言问题能力的试金石。几年前我曾有机会受某大报理论版之邀,几度参与针对网络语言是是非非的讨论,发表一管之见,深感得益匪浅。建议年青的朋友,特别是攻读人文学科的朋友,也能多多参与探讨这类现实语言生活中的问题,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多少总会有些帮助的。
语言文字的学习,要同时注意口语的训练和书面语的训练。只注重书面语而不注意口语表达的训练是片面的。就以写作而言,当年叶圣陶就提倡写白话文基本上应该是“写话”,如果口语表达通顺流畅,写出来也就基本通顺,用不着花多大力气去修改了。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学普通话,如果你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起文章来当然会方便得多。鲁迅说文章写完要“多读几遍”,也就是这个意思,自己读来感到不顺口、不自然的就改,改到顺口、流畅为止。可见口语始终是书面语的基础,绝对不能忽视。
四
最后再谈一点语文学习中要做有心人的问题。开头说过,语文学习不是一阵子的事,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除了勤学苦练这一基本方法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有心人。语言出自我们嘴里,语言文字无所不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语言文字的踪影。只要我们稍加留神,在我们身边就不乏值得关注、可以推敲的语文实例。所以说,学习语言、研究语言,只要你能做有心人,便随时可以发现语言问题,到处可以取材。报摊上买来一份报纸,电视机里出现一些节目,仔细端详一番,说不定就会遇到语言文字上的问题。不是有份杂志叫做《咬文嚼字》吗?就是刊登这类有心人信手拈来就加以议论一番的语文现象。从事某类职业的人,往往对某类现象会有特别的敏感性。我们整天跟语文打交道,自然也会有语文方面的特别敏感性。这不是什么坏事。我倒觉得应该把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充分调动起来!我的博士生甘于恩教授和韩山师范学院的林伦伦教授在这方面就都做得很不错。他们看《羊城晚报》就特别注意报纸有什么语言上的纰漏没有,做评析《羊城晚报》语言文字的有心人,一有发现就发而为文,日积月累,甘教授已经出了一本评析《羊城晚报》新闻语言的书。他每篇文章指出一两个语言运用上的毛病,对症下药,深受新闻从业人员的欢迎。我在这里呼吁所有有志于语文工作的青年朋友,大家都来做有心人,不知同道朋友能响应否?我深信,如果你能当有心人,首先你自己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快的提升,你语文上的进步绝不是只读三两本语文书籍的人可以比拟的。
上面拉拉杂杂谈了我几十年来跟语文打交道的点滴体会。最后,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年人语文修养的提高,语文专业人士都来面向语文应用的实际,时刻关注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复杂语文现象,好好地分析它,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