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祖国六十周年大庆之际,各行各业都在回顾各自领域六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就文化教育的发展来说,各类辞书的编纂工作突飞猛进,出现了一批前所未见的皇皇巨典,填补了我国辞书中的许多空白,摘掉了长期被讥为“国家大、字典小”的帽子,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未启动大型辞书的编纂。曾经有国外人士在访华时询问我国字(词)典编纂出版的情况,那时候只能出示一本建国后新编的《新华字典》,因而有了“国家大、字典小”之说。昂然进入世界辞书大国的行列,成为六十年文化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辉煌成果。下文略举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一是从《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到《汉语大字典》。
尽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有影响的字书,但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却是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才编成的《康熙字典》。这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字典正文收字47035个,连同《补遗》、《备考》等,共收单字49003个,堪称中国字典史上第一部收字最多的字典。此前在其他古代字书中无法找到的字,凡古代经史子集中的僻字、怪字,大都可从《康熙字典》中找到。我国字书发展到了《康熙字典》,可以说已基本定型,包括每个单字的形、音、义,《康熙字典》都已有所反映。《康熙字典》面世后约200年,一部反映中国传统字书向现代字典过渡的《中华大字典》于清宣统元年(1909)开始编纂,历时六载才得以杀青,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编纂《中华大字典》的目的是想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有所增补,有所改进,纠正《康熙字典》存在的某些缺点。在收字方面,它比《康熙字典》多收1000余个,收入了近代方言字、新创科技字和翻译用新字等;在注音方面,它以《集韵》为主,《集韵》没有收集的字就用《广韵》或其他韵书注音。除注明反切外,还根据《佩文韵府》106韵标明韵部,并在每个字后加注直音;在释义方面,它分项解说字义,先列本义,其次为引申义和假借义,各义项间用数目字表明顺序;在排检方面,在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部首的排列顺序,将有联系的相同笔画部首的字排列在一块儿,对形体相同而音义俱异的字另立条目。以上几个方面反映出《中华大字典》是《康熙字典》以后我国对辞书的编纂进行革新的第一部字典,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在清末民初所达到的水平。
《中华大字典》诞生以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一直没有大型的字典产生(《辞源》、《辞海》是词典而不是字典),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字典的编纂才一跃而登上一个汉语字典编纂的新高峰——诞生了经过十五载辛勤努力终于编成的八大卷《汉语大字典》。这部字典收字54960个,比此前日本编纂的《大汉和辞典》(收单字48960个,词条526500条,1955-1960年出版)和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收单字49905个,词条370000条,1962-1968年出版)收录的汉字还多。《汉语大字典》问世后,以其收录汉字最多,在现代中华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名列“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汉语大字典》始编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集四川、湖北两省300多位语文工作者,历经十五载的辛勤,终于在1986-1990年间以八大卷的规模陆续出版问世。它在革新和扩展《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辞书的理念,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的总方针,广泛吸取历代各种字书编纂的经验和长期以来中国语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并充分利用两千多年来浩如烟海的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结合现代语言文字学的理论方法,从而在收字、解形、注音、释义、举例等各个方面都超越此前已刊的各种大小汉语字典,显示出它在“新、准、全”上所具有的权威性。《汉语大字典》被誉为“文化的长城、汉语的丰碑”,作为六十年来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二是从《辞源》、《辞海》到《汉语大词典》。
在词典方面,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们就曾有过于1915年出版的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的辞书《辞源》和1936-1938年出版的包罗各类知识、收录大量语词的综合性辞书《辞海》先后面世,深受社会欢迎,“五四”后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工具书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学术振兴时代的到来,国家提出了新编和改编100多部中外语文辞书的宏伟规划,1975年在广州举行的“全国语文辞书规划会议”,确定由华东五省(市)协作新编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与由湖北、四川两省协作新编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同时上马启动。作为《汉语大字典》姊妹篇的大型新编辞书《汉语大词典》也开始编纂。这部“巨无霸”型的辞书,其规模是此前的《辞源》、《辞海》所不能比拟的。从参与的人员来看,《汉语大词典》调集起包括400多位学人组成的庞大的编纂队伍,在统一规划下分工协作,设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上海的编写组同时开始操作,同心同德,善始善终,经历了上十载的漫长岁月,终于在1986年出版了这部总计13卷的大词典中的第一卷。它跟《汉语大字典》相同的是都要贯彻“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编纂方针,但“字典”与“词典”毕竟不同,《汉语大词典》收录的汉字只有22000多个,远不及《汉语大字典》多,而录入的词目却有约37万条,全书总字数达5000多万,堪称我国辞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词典。
《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巨型辞书,它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色:①条目的安排按照“以字带词”的原则,将多字条目置于单字条目之后,同一单字起首的多字条目按第二字笔画数和起笔笔形顺序排列。②字体是繁体与简体并用,单字与多字条目一律以繁体出词,在单字条目后用{}夹注与之相应的简化字。释义则用简化字。③注音在单字后依次标注现代音与古音,现代音用汉语拼音,古音以中古音为主,用反切标注。与《汉语大字典》不同的是,《汉语大字典》除标中古音外,还标出上古韵部,《汉语大词典》则不标上古音。④释义力求义项完备,释义准确,注意兼顾历史与现状。引证也十分丰富。⑤在条目的关联方面,《汉语大词典》用条目之间的关联形式来表现两个以上条目之间的内在关系。《汉语大词典》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它只收汉语的一般用词,不收不属于一般语词范围的专科词,所收单字以有文献、例证者为限。为此编纂者制作了七百多万张数据卡片,所引例证都是从古今著作原书摘录下来的第一手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都毋庸置疑。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这两部皇皇巨著的编写过程也是培养辞书编纂人才的过程。这样巨大的辞书编纂工程,既能够大力促进汉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发展,也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辞书编纂人才。出辞书,出人才,出经验,真可谓“一箭三雕”。
六十年间我国辞书编纂事业的辉煌成就,自然不仅表现在胜利完成了编纂《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这两部有标志性意义的大辞书,也还有一些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的辞书编纂伟业,如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共80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第一套记录全国各地汉语方言共42卷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也都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问世,这些无疑都是载入我国文化建设史册的巍巍丰碑。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再一一叙述了。总而言之,我国辞书建设从小到大、从寥若晨星到繁星璀璨,堪称共和国六十年来文化战线战果辉煌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