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前面已经说过,语言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的,可是我们也常听到“我思想一片空白”、“等我想好了再说”等,这怎么解释?
主:你的意思是想问,没有语言可否有思维或思想吧。这是个经典问题。从正常人来看,人们动脑筋想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思维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潜意识活动,只有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表达出来,才能使思维活动成为现实,形成思想。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潜思默想的方法来实验,如果不用语言进行,你能思想什么。但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步的。现代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从多方面研究证明,从系统发生角度看,人类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的时候,已经有了初级的(或原始的)思维和简单的思想。只有每个形成中的人才能清楚地意识到共同协作劳动的好处,“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恩格斯语),才逐渐产生了语言。从个体发生角度看,婴儿通常在两岁左右才开始说话,但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来区别物体,能够对一些物体按其类别归类(实际上是一种概括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在语言发生之前已经有思维活动了。同时还有证据表明,大脑左半球与语言有关的那些区域比大脑的其他部分成熟得晚一些,这说明语言可以晚于思维而出现。从正常人沉思默想到把所想的结果表达出来的整个过程看,其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人的思维速度快于语言表达的速度。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大脑神经纤维以每秒100米的速度传递冲动,人的说话以每秒15个音段为语流的正常速度,最快可达到每秒50个音段。人们沉思默想使用的“内部言语”非常简单、零碎,或者说,只是几个语义要点;而把沉思默想的意思表达出来,必须要有有条理、可理解的语言,绝不能用语义要点去代替。相反,我们听别人讲话,记住的也只是语义要点,而不是别人的原话。此外,人们说话还有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情况,这都说明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