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国古典文论最早讲意境,你知道意境的含义和作用吗?
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文艺评论谈到意境,大致是指客观物体与主观感情融合一体的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主;你的认识还是有些含混。文艺作品中客观和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称为意象。例如,画家把一些山水花卉都赋予某种象征意义;艺术家把某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艺术境界,使其情景交融,身临其境,激发无限遐想,这就是意境。意境都具有寓意,或象征意义。我们使用意境,是想架设语言文学通道,透过语篇的字面意义去发掘出它所隐含的思想感情。这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学理论的精华。我们举诗词实例来看:
⑩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例⑩引自《唐诗三百首》,是一首七言绝句,按照七言绝句诗律规则还有很多讲究,如节奏、句读、用韵、平仄、粘对等,这些我们先略去不谈。这里仅就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看,字面上描写的是位新嫁娘形象:她明知自己漂亮美貌,却故意撒娇问自己的丈夫,这样装扮是否时髦,能去见公婆吗?我们回头再看诗的题目“近试上张水部”,似乎是文不对题。但是,我们深一层考察张水部和朱庆余其人及其关系,即弄清朱庆余写这首诗的背景,就会豁然得解。根据《唐诗三百首》陈婉俊的注释:“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因索庆余新旧篇什”,“庆余作是诗以献”。张籍(约公元768—公元830年)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是位有名望的老诗人。朱庆余当时是位青年才子,在国家考试前夕把自己的习作呈献老诗人,希望得到举荐。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朱庆余却有似丑媳妇难免见公婆的心态。持这种心态用这样的手法来描写,可以说是意境深远、用语新颖。再用我们第四部分说的语境五大因素来检验,说话对象(读者——张水部)、时间(近试)、地点(上——面呈)、条件(青年才子面对有名望的老诗人)、目的(希望得到举荐)一应俱全;至于说话人(朱庆余)和话题(向老诗人呈献诗作)是不言自明的。这就是说,朱庆余的诗作借用新娘见公婆的意境,表达娇羞、恭敬的心态,含不尽之意,并与语境因素相吻合,十分得体。这就可以看出,诗作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作的字面意义无关,而是制造意境透过语境映射出来的言外之意。
[11]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1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宋词中很有名气的一首。词跟诗一样,也有严格要求。词有词牌,一般按照词牌的乐曲依声填词,每个词牌用字的平仄、句读和押韵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形成固定的词谱,词人只能按照词谱写词,所以叫填词。这里,我们同样略去“卜算子”词谱规定的格式不谈,只谈这首词字面表达的意义。这首词的题目(话题)是“咏梅”,字面上,表述梅花生活的时间、地点是“黄昏”时候的“驿外断桥边”。驿站本是车马喧闹的人行大道,却无人了解和欣赏梅花的高贵品格,只能自叹不知为谁而开(“寂寞开无主”)。面对着“群芳妒”、“风雨”摧残的恶劣环境(生存条件),悲叹一生不幸的遭遇,目的在于赞颂梅花历经磨难而不改其性的高洁品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仅就这首词的字面意义看,一般读者都能理解,似无什么新奇感。但是,梅花在中国人的意象里,是被视为抗风雪、战严寒的报春花,是钢筋铁骨的强者,把这种意象人格化制造成意境,并与作者陆游的身世融合为一体,从而塑造出一尊伟大爱国诗人的雕像。
从陆游身世看,陆游(1125—1201年)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他生活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社会中,一直遭受时忌,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晚年退居故里山阴,临终犹不忘祖国统一。这首《咏梅》可能是他晚年所作。陆游酷爱梅花,因为梅花高洁的品格是气节的象征。他甚至幻想化作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这首《咏梅》词是他托物寄意,借梅花品格自抒怀抱。
从表现手法看,作者不像林和靖一类隐士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丽辞去描绘梅花的形貌,而是大笔赞颂梅花不怕风雨摧残的高洁精神。词的上阕感遇,表述梅花经历磨难的身世,表层词意字字说梅花,而深层文意则句句映射自己,述说一生坎坷经历。下阕咏志,赞颂梅花不为“争春”而生存,宁化尘土而留香。表层字意是歌颂梅花的高贵品格,而深层用意却是表白自己的坚贞情操。可以这样说,这首词中的梅就是作者陆游的化影,在这里可以借用《蕙风词话》里的话说:“是人是花,一而二,二而一。”
我们还要强调指明,中国创造的意境理论是就语篇整体全面映射的言外之意(如例[10]、[11]的诗词例证),不同于只言片语隐含的用意,其艺术水准和得体程度非常人所难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