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统计局8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州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390.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8981元,增长8.8%,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另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59元,增长10.2%。其中,受政策性增资拉动,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680元,增长10.2%;就业难群体的就业状况持续改善,“4050”失业人员总数为3.83万人,就业率为44.89%,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6.05个百分点,并高于全市的就业率2.15个百分点(《广州日报》2007年8月7日)。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这无疑是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利好消息。
然而,市民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对此的反应却是冷淡的。据《广州日报》的报道:“面对如此高的增长数据,很多市民却叫‘没感觉’。”尽管整篇报道只用了这么一句没有具体由头的话,但其新闻分量确实不小。编辑也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其放到标题里,突出其新闻效应,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职工平均工资涨了,而且涨幅不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增长了10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长数字怎么没能让市民有明显的感觉呢?广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是,这一统计数据只是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并没包括个体、私营和乡镇企业人员。当然,除此之外,我想可能还有今年物价飞涨抵消了工资增长水平的因素影响,也不排除一些市民在接受采访表达自己感觉时有一定的随意性。不管背后的原因如何,这一新闻现象深刻地表明:无论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怎么提高,对于民众来说,看重的不是停留在数字上的东西,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否增加了、生活是否宽裕了。这应该引起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市民因经济发展而真正受惠。
从这个角度上看,本届广州市委、市政府在施政上也算是真正抓到了点子上——把“富民强市”作为首要战略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媒体的报道显示,“富民强市”也是朱小丹书记上任以来叫得最响的口号。在百度上,用“富民强市 朱小丹”作为关键词搜索,搜出来的信息就有几千条。对于“富民强市”政策方向,朱小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作了这样的阐述:“实施‘富民强市’战略,首先必须确立‘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的政策导向。大力优化全社会创业环境,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在发展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加快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着力为群众提供普惠型公共服务和共享型社会保障;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基本消费。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广州的社会富裕程度也应该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贯穿于这段话的导向,用朱小丹另外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对照上述广州上半年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这都是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实也是如此,本届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确实是下足了工夫,“惠民66条”的实施就是一“大手笔”,相信广大市民对此应该深有感触。正是这样,市民们对工资增长的反应偏冷就更应该值得关注和反思。
施政理念确立了,导向明确了,具体措施也提出了,接下来的工夫还要看政府部门如何去贯彻落实,付出实际努力。笔者相信:落实的功夫做足了、有效的措施到位了、市民实际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那么,市民对经济发展的数据就不会是没什么感觉了,而是“感觉相当地好呀!”
(200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