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地震诗歌中,写孩子的诗歌在数量上无疑是最多的,在质量与影响等方面也是很突出的。这不仅仅因为写孩子的诗歌多自古而然,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在于汶川大地震中,花季少年的夭折,令人痛心不已,抗震小英雄的坚强勇敢,又令人感动不已,情不自禁地以诗歌写孩子。总共有多少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恐怕迄今无人能说出确切的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上佳的精神食粮,令人读后受益匪浅。
在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中,哀悼地震中罹难的孩子的篇目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孩子的罹难最令人痛心。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本来属于他们的是欢乐的童年,美好的未来,可这一切都被地震这个恶魔无情地摧毁了。他们尚未领略人生的真谛,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便匆匆地告别了人间。正如诗人乌衣婷的《汶川祭·孩子》诗中所写:
我是山顶的一朵雪莲花
来不及绽放
就凋谢了,飘往蓝天、湖泊和海洋
我是一只飞翔的小燕子
来不及归巢
就折翅了,跌落丘陵、山岗和深谷
妈妈,来不及了
我的小手掌
来不及推开一瞬的,巨大的,绝望
目睹如花似玉的孩子们被地震夺去生命的惨景,有谁不悲从心来,又有哪一位诗人不想写诗抒发哀悼之情?
在哀悼地震中罹难的孩子的诗歌中,有些是哀悼其群体的。这方面的佳作有:萧融的《孩子们,慢点走》、雷霆的《汶川十二行——给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李常学的《回到天堂——给地震中死去的孩子们》、朱海燕的《哭泣的鸽子》、安武林的《孩子,别怕——写给5·12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丁一鸣的《妈妈,别哭——沉痛悼念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孩子们》、月亮的《给地震灾害中失去生命的孩子们》与白连春组诗《整整一个地球的痛》中的《他们都是我的同学》,等等;也有些是哀悼其个体的。这方面的佳作有:王家新的《无人认领的孩子》、雷志宏的《妈妈,快给温爷爷捎句话——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孩子的最后请求》、柳梅写给北川中学高一(1)班临死之前留言给父母的学生姜栋怀的《孩子,你的灵魂不朽》、刘春的《手和笔——献给汶川地震中那个握笔死去的孩子》与佚名的《女儿,不要和爸爸捉迷藏了》,等等;还有些诗,如施东毅的《祖国,请别为我哭泣——为地震中遇难的孩子而作》、车延高的《妈妈别哭》、程维的《孩子,你是我们脸上最悲伤的一行泪》与郑琳的《妈妈,我走过的楼道好黑》,等等,则既可视为哀悼其群体的,也可视为哀悼其个体的。而无论是哀悼群体还是个体,其共同之处在于情真意切,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从作者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与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悼文《祭十二郎文》、宋代诗人李觏的悼诗《哭十侄》等可谓一脉相承。
哀悼地震中罹难的孩子的诗歌佳作,大都善于选择合适的意象,抒发悲情。选择较多的中心意象有遇难孩子的“小手”及其遗物“笔”、“书包”等。在写作时,诗人们往往又围绕此中心意象选择合适的意象下笔。这方面的佳作有周碧华的《那只手,那只笔》、刘春的《令人颤抖的手和笔》、干海兵的《天堂的路标》(也是写废墟里伸出的一只小手)、黄葵组诗《足下的厚土》中的《一支铅笔》、邹旭的《哭泣的书包》、董恒波的《那一排排书包》、鲁宗耕的《书包在,孩子在哪》与张秋生的《是谁把书包摆放得如此整齐》等。以周碧华的《那只手,那只笔》与邹旭的《哭泣的书包》为例,周碧华的诗有小序“5月16日,四川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废墟中,一个死难学生的手中紧握着笔”,交代写作缘由。全诗围绕“手”与“笔”中心意象展开想象,并借助“泪滴”、“作业本”、“骨骼”、“钢筋”、“水泥”等意象强烈地抒发哀悼这个遇难学生之真情,令人读后不禁潸然泪下。诗在抒发悲情时也赞美了孩子的坚定与抗争:“大难临头你仍然没有放弃/那支笔是你抵抗死神的武器/可以抛却生命却不可以抛却知识/孩子哟那堆废墟因你充满了生机”,这是很值得肯定的。邹旭的《哭泣的书包》,以“书包”为中心意象,通过“我”——书包哭泣着向遇难主人诉说,借助“脊背”、“肩头”、“路”、“教科书”、“作业本”、“日记”、“瓦砾”、“石渣”、“眼睛”、“空囊”等意象的组合,将对遇难孩子的哀悼之情抒发得如此强烈,如此感人!
哀悼地震中罹难的孩子的诗歌佳作,也善于从对面写来,使之“倍增其哀”。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诗人北岸的《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佚名的《妈妈,我走了你就看花》、《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等。北岸的《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不是以失去孩子的妈妈的口吻写,而是以罹难的孩子的口吻写,可谓从对面写来。全诗共七节,每节均以“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开头,一唱三叹。最后两节劝慰妈妈: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有灯光生活总就有希望,
睁开眼睛我要看你活着坚强,
你的爱永远把我照亮……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气也不愿让你心伤,
我会牢牢记住你微笑的模样,
来世还要依偎你温暖的胸膛。
如此着墨,也就让人更觉其悲。这般可爱的孩子过早地告别了人间、告别了亲人,又怎能不让人悲痛万分呢?佚名(有的诗歌合集里署名“晴雪照梅”)的《妈妈,我走了你就看花》,全诗共六节,每节都以“妈妈,/我告诉你一句话:/我走了你就看花”领起下文。诗中,以“看那花儿多漂亮”,“看那花儿多鲜亮”,“看那花儿多茁壮”,“看那花儿多芬芳”,“看那大地上百花齐放”分别比喻“我的脸庞”,“我的眼睛”,“我的躯体”,“我爱你的心”,“活着的我”,比喻贴切生动,最后劝慰妈妈“千万,千万不要把我牵挂,/我要你的容颜和花儿一样,我的好妈妈”,这样,也就将幸存的妈妈真切的悲情,以及妈妈与罹难孩子之间圣洁的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佚名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以妈妈与罹难孩子的对话写,虽然不是通篇从对面写来,但后半部分写孩子的话则属于从对面写来:“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我们说/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着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地走/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也同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此外,还有不少题为《妈妈,别哭》、《妈妈,不哭》的诗,以及佚名的《妈妈,不哭,我去了天堂》、《天堂》等,也都是以对面写来,内容也大同小异。
在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中,写震区抗震救灾小英雄的诗也数不胜数,这是因为在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儿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并于2008年6月27日下发了表彰决定,对评选出来的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予以表彰。受表彰的小英雄仅是抗震救灾小英雄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更令诗人和“草根诗人”们诗兴大发,诗如泉涌。
写抗震救灾小英雄的诗,大都着眼于小英雄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著名诗人黄葵的组诗《汶川来信》中的《伤口》,写年仅九岁在瓦砾中救了两个小同学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围绕其头上的伤口下笔,“我看他更像一株带疤的枞树/他正拼死抓住脚下摇晃的山脊”,“伤口很精神的表述/让我看到了南国的枞树果//嫩绿地洋溢自己的春天”,赞美其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精神,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果说,黄葵的诗赞美的主要是勇于救人的小英雄,那么,则有不少诗赞美的是那些虽未能救人却自我表现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的抗震小英雄。这方面的同题佳作不少。比如:写在废墟下读书的女孩的同题佳作有著名诗人谭旭东的《废墟里读书的孩子》、洪烛的《废墟下读书的女孩》与十鼓的《废墟下读书的女孩》等,其共同点在于赞美在废墟下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邓清清,赞美这位抗震优秀少年沉着镇定、坚强勇敢的精神,但这几首同题之作在写法上又有别,笔墨重心也不一。谭旭东的诗,以第二人称写,主要突出废墟下没有阳光、没有伙伴,而“好在你有书/书里有阳光/帮助你驱走了黑暗//书是你的伙伴/伴随你走出了孤独”,“书里有你的勇气/帮助你驱走了死神/书里有你的力量/伴随你走出艰难”。洪烛的诗,以“我”对女孩的倾诉写,突出“我多希望你读的书/是我写的啊”,“如果我不会写书,我多希望/变成一本书,捧在你手上”,“我多希望和你/把彼此的位置交换一下/谁叫我是大男人你是小女孩的呀/只是我不敢相信自己/在地狱的边缘,能够像你一样平静/平静地读一本怎么也读不完的书/那是谁写的书啊,如此神奇/使你从中读到了/别人(也包括我)对你的希望/并且相信:此时此刻,有许多人/陪伴着你/共同成为这本书的读者”。十鼓的诗,以第一人称写,主要突出“要光明,脸孔可以划破流血/可是书不能丢,这是我的人间”,“手电筒不能丢/不能受到伤害,这是我呼唤的月亮/是我新生的路灯”,“读书,一直读到我的北京/读到,和那么多人站在一起崇高”。如此,这几首同题之作便达到了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之境界。又如:写获救后向救他的军人敬礼致意的三岁小英雄郎铮的同题佳作有著名诗人桂兴华的《幸存的小手向红星致敬》、梁平的《废墟上的敬礼》、谭仲池的《敬礼以生命的名义》与西北龙的《一个孩子的敬礼》等,这些诗吟咏的是同一对象,表现的也都是小英雄的坚强,但在写法与笔墨重心等方面又明显有别,毋庸赘述。
写抗震救灾小英雄的诗,也有一些则是表现了小英雄的童心和坚强之外的另一面。这方面的代表作当为著名诗人商泽军的《别忘了冰淇淋》与黄亚洲的《一个换药时会哭的小英雄》。前者写几位消防战士发现了一个被埋在废墟里三天的孩子,安慰孩子说在叔叔把他扒出来后一定买他喜欢吃的冰淇淋,在成功地将这个孩子救出来送往医院的途中,“这个孩子/突然睁大了眼睛,他说/叔叔,你说话可要算数呀/别忘了冰淇淋”,诗的用语极为经济,却写足了这个孩子的童心,令人感动,不仅使“这些抬着担架的战士们/一起哭了/哭得很痛心”,也令读者心酸不已。后者是写抗震救灾小英雄陈浩的。这位勇敢救同学的年仅12岁的小英雄,“换药时他会哭,这可不是一般的疼痛/泪水从他的眼眶里往外冲锋/——肺部挫伤,腰椎挫伤/多处骨折。他与一堵大墙抗击了一秒钟”,“让我们记住,一个普通的换药时会哭的孩子/是这个时代的最真实的英雄/他的那截短短的具有爆发力的手臂、可能/就是全人类都想攀登的珠穆朗玛主峰”,这就在表现抗震小英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同时展现了作为孩子的脆弱的另一面,具有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令人信服。
在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中,除了写震区抗震救灾小英雄的诗之外,还有一些诗是反映非灾区孩子的爱心的。这方面的佳作有柳月亭的《把生的希望捐给他人——给捐款的绝症女孩》与佚名的《妈妈,请您借我一块钱!》等。前者是根据在中国红十字会灾区捐款现场,一位身患白血病晚期的小女孩和妈妈一起为灾区捐款300元这一背景而写,对小女孩舍己为人的爱心由衷地赞美:“300元捐款不算很多/可那是你的救命钱呀/本该花朵一样灿烂的脸/落下的是悲悯他人的泪水/孩子,你的生命同样需要祝福/把生的希望捐给他人,孩子/你是这个季节里最亮的一道风景”。后者写一个非灾区的孩子向妈妈提出请求“妈妈,请您借我一块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灾区的小朋友,“让我为灾区的小朋友买上一支铅笔,/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好好的学习”,“让我给灾区的小朋友买上一块橡皮,/为他们擦去脸上/未干的泪滴”,“让我买把小雨伞,/替他们挡住/滴答,滴答的雨滴”,“我想买一颗绿色的种子,/种在灾区小朋友们的心里,/让这爱像奥运的圣火传递不熄”。在这反复吟唱之中,一个充满爱心的非灾区的孩子的形象栩栩如生,深深植入读者的心田。
在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中,有些诗是诗人借孩子的口吻写孩子,也有些诗则是孩子写孩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汶川地震诗歌合集《大爱颂——献给抗震救灾的诗》中有一些诗便是孩子写给孩子的。以小学五年级学生吴雨微的《小鸟》为例,此诗以“小鸟”比喻自己与灾区的孩子:在地震之前,灾区孩子与“我”都是“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鸟”;在地震之后,“我依然快乐地飞来飞去/依然睡在安稳的小巢里”,可在灾区的孩子不知如何了,于是,小作者劝慰道:“灾区的孩子/不要着急/我会衔来菜叶和树枝/用心搭建一个温暖的窝/我会等你们/一起快乐地飞”。尽管以小鸟比喻孩子现在已不新颖了,但小作者发自肺腑的话语,并通过地震前的“我”与地震后灾区孩子的情形对比,地震前与地震后灾区孩子自身状况的对比,表达了非灾区的孩子对灾区孩子的爱心,还是值得称道的。
在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中,还有一些是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之作。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一是以写孩子来表达汶川重生的主旨。如丁胜的《很远,你又能听见孩子的读书声》,通过写孩子来寄予汶川重生的希望,令人鼓舞:(地震发生后不久)“当你经过那条田塍时/很远,你又能听见孩子的读书声”,“会有无数双重叠的手前赴后继/会有无数双忧伤的眼睛穿过/崭新的汶川公园”。二是对众多校舍倒塌、孩子罹难予以质询。这方面的代表作当为著名诗人商泽军的《为什么倒下那么多学校》。诗人在诗中发问“可是这次/为什么倒下这么多学校”,此发问,加上“我看见,那一双双/无助的小手/和惊恐的眼神/还有一堆堆的书包/这些小手冰凉了/这些眼神凝固了/这些装着童话的书包/也没人背了”这些沉重的诗行,独特的描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谈到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不能不提及孙云晓的《写给灾区孩子们的心理援助诗》。突遇大地震,住房校舍倒塌,亲人顷刻离去,孩子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急需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写给灾区孩子们的心理援助诗》应运而生。此诗对孩子的抚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寓理于强烈的感情之中,于独特、生动的形象之中,这从诗的第一节便可窥见一斑:
孩子,如果你想哭
就哭吧
让悲伤的泪水像滚滚的河流
带走你撕心裂肺的苦痛
孩子,如果你想喊
就喊吧
让哀哀的童音响彻云霄
呼唤在沉睡中远行的亲人
谁都知道
雏鸟还不能独自飞翔
孩子怎能离开父亲母亲
学生怎能离开老师和伙伴
可是
那个天崩地裂的时分
把一切不幸变成了真
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佳作为数众多,但情感雷同、写法相似的作品也为数不少,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