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书面语“母亲”,也即口语中的“妈妈”,这是一个闪光的字眼,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永恒的歌咏对象之一。描写母爱,赞美妈妈,这在汶川地震诗歌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体现。与写军人等对象的汶川地震诗歌一样,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感人的佳作多。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有多少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我们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其为数众多则是可以肯定的。
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传统的,二是来自现实的。描写母亲,赞美母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母爱是永远报不完写不尽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诗以一个游子的口吻写,通过慈母为自己的儿子也是一个游子精心缝衣的生动细节及其心理刻画,展现了一个感人的慈母形象,并赞美了报答不尽的母爱。这一诗歌传统必然感染着当代诗人和“草根诗人”们,使之关注妈妈,感受母爱。这是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为数众多的来自传统的因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线头是黔东南的凯里/线尾在川北汶川/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归期的连线突然断了/针尖扎到母亲的心了”,这是谢鲁渤《废墟上的母亲》一诗的开头部分,化用孟郊的《游子吟》,由此我们更可看出写母爱诗歌传统因素之影响。另一个因素则来自现实生活。在汶川地震的现实中,呈现出不少妈妈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孩子而牺牲自我的动人情景。这是最令诗人和“草根诗人”们感动的。如果说,中国诗歌描写母亲、赞美母爱的传统仅是诗人和“草根诗人”写妈妈的一个潜在的因素,是下意识的,那么,汶川地震中的英雄妈妈的表现则是直接唤起诗人和“草根诗人”灵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传统因素与现实因素的合力,催生了众多的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
尽管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为数众多,但其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哀悼罹难的妈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房屋、桥梁、道路,也夺去了众多的生命,其中就有不少妈妈的生命。写汶川地震的诗歌,自然要哀悼那些罹难的妈妈。哀悼罹难的妈妈的诗,无论是出自诗人之手,还是出自“草根诗人”之手,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托物咏怀,也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皆为作者心的哭泣。鲁绪刚的《妈妈好走》,以孩子的口吻写,以饱含感情而又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孩子失去妈妈的悲痛、对妈妈的依依不舍,以及无可奈何之情。“妈妈好走通往天堂的路你不孤独/地震来得太突然你没有留下一句嘱咐/你想看我一眼哪怕摸摸我的头/今后的路上不会因思念而痛哭/这样的分别谁也不想啊/那一刻我多想攥紧你的手不让你走//妈妈好走好多人陪你走着漆黑的路/他们的孩子和我一样泪流如注/喉咙已经嘶哑废墟下没有了心跳传出/每一个人挖出来我都会扑上去/希望奇迹可以创造出幸福/妈妈呀我对这样残酷的现实茫然无助”,“你已经走过小桥眼泪挽留不住你的脚步/妈妈呀我会年年清明用一捧新土填高你回家的路”,这些诗行令人震颤。子川的《母亲节》,以“我”即孩子的口吻写,写第一天母亲节,第二天汶川便发生大地震,“我”还未及向母亲问节日好,“在大地震动的一霎那/母亲永远离开//当人们历经艰辛/把我的意识从废墟里救起/我哭我的母亲//母亲呀,你在哪里/你再听不到我的节日问候了//母亲,灭顶之灾过后/我还能哭/母亲呀,你也哭一声吧”,诗人直抒胸臆,以节日反衬难日,强烈地抒发了哀悼罹难母亲之情,颇具感染力。
有些诗在哀悼罹难的妈妈的同时,告慰妈妈的在天之灵。这方面的代表作当为梁子高的《妈妈,你在哪儿》。诗中,以孩子多次的哭喊“妈妈,你在哪儿”,以“妈妈,你在哪儿?/这些天,我就这样一遍遍地哭喊,/我的小手刨出血来了,/我的喉咙也已经喊哑。/妈妈,我怎么听不见你的回答?/妈妈,我已经喊出了好多个太阳,/我已经哭弯了天上的月牙,/可是,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等着你给我梳漂亮的马尾辫,/我等着你再给我讲美丽的童话,/你说过,要给我买一件花衣裳,/你说过,要给我做好吃的糍粑”等富有孩子特征的语言,写足了对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妈妈的哀悼之情。最后写孩子的疑问:
妈妈,你在哪儿?
当我这样喊你的时候,
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回答?
为什么那些我不认识的人,
全都成了我的妈妈!
乍看,这里似乎是在写孩子的疑问,其实,寓答于问之中。孩子失去了妈妈,却来了众多不是妈妈的妈妈,言下之意:“地震无情人有情”,妈妈可以放心地去了。这也就含蓄地告慰了妈妈的在天之灵。应该说,这种笔法是老道的,诗的感染力也是极强的。
二是赞美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有不少妈妈不约而同地以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造就了安全的空间,撑起了生命的天空,不惜以自己的死换来孩子的生。于是,诗人和“草根诗人”们有感而发,赋诗对此予以充分的反映。
有一则报道引来众多的诗。据《齐鲁手机报》消息,抢救人员发现一位妈妈时,她已经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诗人流泪了,“草根诗人”也流泪了,他们在诗中赞美这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生民的《记住,妈妈爱你》,诗题由这位妈妈的短信内容压缩而来,诗以妈妈对孩子的口吻写,写妈妈走了,“带着剧烈的身心痛楚”,“带着无限的不舍”,“带着无限的牵挂”,将生的唯一希望留给了“你”孩子,“妈妈走了,/妈妈看见/你获得了拯救!/在一个解放军的怀抱里,/一道彩虹映照到天宇,/那是因为多少人心对你/的照射//妈妈走了/孩子,梦中你会得到妈妈/的礼物”,语短情长,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文汇报》2008年5月22日第6版所刊载的佚名的《亲爱的宝贝,妈妈永远爱你》,诗题也基本上根据这位妈妈的短信内容而取,诗中也以妈妈对孩子的口吻写,同样感人至深。开篇以妈妈的表述,写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丝毫的伤害,“只能用朝拜的姿式/用这唯一不变的姿式,渡你到生命的彼岸”,并以“妈妈的背上/有一座咆哮之后的大山”与孩子“幼小的身体”、“妈妈的力量也很小”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写妈妈知道自己不行了,“只能用这只爱抚过你成百上千遍的手/为你在手机里留下几行字/‘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点题颇为自然。最后写妈妈设想若干年后的情景,对孩子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
当若干年后
有人给你讲述妈妈的故事
当你看到妈妈为你留下的遗言
孩子
当你呼唤妈妈
妈妈一定会从天堂的九十九级台阶上
直起美丽的腰身
孩子
我们的目光会再次相遇
我们的心跳
会再度重叠
孩子
妈妈在天堂向你招手
你长大了
妈妈放心了
妈妈不再下跪
不再朝拜
妈妈在微笑,
在天堂的歌声中飞翔
如此着墨,便使一个舍身护孩子、永远爱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冷落清秋节的《母爱》,诗题为《母爱》,写的仍是这位母亲。以“苍天哭了,孩子没有随你离去/我看到你用跪着的双膝站立/没有跨塌的双臂/写下两个大字:母亲”描绘母亲的形象,抒写母爱,别具一格。庄晓明的《永恒的母亲》,写这位母亲,以一位写了数百首诗的叔叔的口吻写。“叔叔”想为幸存的孩子写一首诗,可“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困惑于一首诗/因为你母亲给你的遗言/才是这人世间/最美丽的大诗/叔叔的这些诗句/只是你的母亲的回声/孩子,你活着了/而你的母亲在对你的爱里/也永远地活着了/孩子,原谅叔叔无法完美地/写下这样一首诗/它只是提示着人世间/曾有这样母爱的大诗/不仅仅属于你/也抚慰着人类”。此诗,以“叔叔的这些诗句”衬托这位母亲的“遗言”——“最美丽大诗”、“母爱的大诗”,赞美伟大的母爱,在写法上也与众不同。
此外,刘满衡的《母爱,让我高山仰止》、张红的《续完一个母亲临终的遗言》、时东兵的《为这样的母亲,跪下!》、邓伍生的《母爱的奇迹》与祁鸿升的《给一位母亲》等,也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还有一则报道同样引来众多的诗赞美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据《新快报》消息,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13日,都江堰河边,一名已去世的年轻妈妈双手抱着一个约三月大的女婴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失去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最终女婴获救了。为此,诗人和“草根诗人”们纷纷赋诗赞美这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爱。谭旭东的《母爱——献给汶川地震中临终哺乳护女的母亲》,以第二人称写,直抒胸臆,在“没有谁比你更伟大”的一唱三叹中还原了地震来临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毅然将女儿搂在怀里/用本来柔弱的背脊/挡住天摇地撼的魔鬼”,“当怀里的女儿饥饿地张开小嘴/你毅然掀起上衣/让女儿含住乳头/吮吸甜甜的乳汁”的感人场面,进而赞美“在生命即将逝去的一刻/你把生命之源奉献/让慈爱的灵魂/把幼小的生命细细呵护/让静美的姿势/把母亲的形象高高举起”这伟大的母爱,令人感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我们在一起——抗震救灾朗诵诗精选》所收佚名的《母亲的姿势》,以女儿对母亲的口吻写,写母亲在三个月前的姿势“母亲你/以一个女人壮美的姿势/给了我生命”,描绘灾难来临时母亲的姿势“以古人跪拜的姿势”、“变形的姿势”,“全部的生命/结构了一个爱的姿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重生”,通过写母亲的姿势,母亲给女儿的两次生命,赞美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同样令人感动。樵夫的《孩子,你是妈妈含在嘴里的樱桃》,以去世的妈妈的口吻写,以妈妈含在嘴里的樱桃比喻孩子,新颖贴切,而诗中的“我把最后的爱/化为乳汁/用最后的力量/钉入你的身体/完成了生命的移交//孩子,我已经把我的爱/邮寄到你的成年/一部用爱写的没有文字的词典/等你长大后查阅/你需要痛苦的生长/当你的爱长到我的高度/你会明白/爱的抵达/一半是血泪/一半是无悔”等诗行,想象力丰富,语言与众不同,形象生动地抒写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母爱不仅体现在妈妈对自己孩子的爱,也体现在妈妈对他人孩子的爱,这种爱超越了骨肉之情,感天动地。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四川省江油市一位年轻的女警妈妈蒋晓娟。她以自己的乳汁滋养来自灾区的9个婴儿,而自己的6个月大的孩子却得不到妈妈的呵护,吸不到妈妈的乳汁,从而,这位年轻的妈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之歌。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中有不少便是赞美蒋晓娟这位可敬的妈妈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的。鲁川的《圣洁的乳汁》,赞美蒋晓娟,着力渲染其乳汁:
孩子快
快张开嗷嗷待哺的小嘴
快快噙住樱桃鲜红的乳头
汩汩的乳汁阳光般喷射而出
一个小生命一颗含苞欲绽的花蕾
刚刚遭遇了大自然无情的摧残此刻
在爱的关注下正静静享受
享受这母性的温馨与赐予
孩子没记住她的模样没有关系
不知道她的姓名不用遗憾
人类的爱就是这样
无私无畏博大
一如她在众目之下
毫不犹豫坦然释怀
呵乳汁
年轻的乳汁
洁白的乳汁
圣洁的乳汁……
源远流长绵绵不绝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生命
催生着人类的旭日与希望
在诗人的笔下,这乳汁是年轻的乳汁,洁白的乳汁,圣洁的乳汁,希望的乳汁,更是感动中国的无私、无畏、博大的母爱!刘功业的《母爱无疆——致蒋晓娟》,如此赞美蒋晓娟:“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让刚刚过去一天的母亲节/一个歌咏母亲、纪念母亲的幸福日与受难日/伴随着天下母亲的痛苦和悲伤,从此更加刻骨铭心/我的母爱深厚的沂蒙山,我的亲娘一样的红嫂/你的母爱深厚的丰乳,你的天长地久的汶川/就让这一滴滴乳汁,让这千年万年的柔情/注入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气象。在世界的面前/丰满着,挺拔着,美丽成两只最美的乳房”。由赞美蒋晓娟,赞美母爱无疆,联想到当年的沂蒙山红嫂加以赞美,此诗便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老诗人陈白子的《师魂》(外一首)之《中华——母亲河》,赞美蒋晓娟“你汩汩流淌的甘霖/发于天府锦绣山脉/源于中华——母亲河/属于一个伟大的母系民族”,揭示其母爱的深远意义,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升华了诗的主题,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赞美祖国母亲。这是比喻意义上或者说是象征意义上的妈妈。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同样由衷地赞美祖国母亲。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诗是海佛的《祖国,我尊严的母亲——为5·12汶川大地震而作》。虽说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诗人以祖国比喻母亲,但海佛的这首诗还是能够感动读者的。作者分别以“祖国,我的母亲/你的衣服破了”与“祖国,我的母亲/你的肌体伤了”来比喻地震给祖国母亲带来的伤害,并突出祖国母亲的伤心:“哦,祖国,我的母亲/你哭了,委屈以泪珠的形式/挂在每个孩子们/哽咽的眼帘”,“哦,祖国,我的母亲/你哭了,伤心以鲜血的形式/写在每个孩子/痛苦的心间”。但在“祖国,我尊严的母亲”的面前,“我”不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儿子,而是一群儿子:“我是你身穿军装现在就在你身边为你抗地裂山崩的儿子;/我是你最疼爱最不听话流浪在外现在却毅然回到废墟重建家园的儿子;/我是你身居官位不忘本的孝顺的儿子;/我是你经商发财慷慨解囊没有忘记自己是谁的儿子;/我是你旅居海外血脉永远相连的儿子;/我是你穷得掉渣拿不起钱奉养你却时时为你哭泣为你写作的儿子”。“我”更坚信:“病痛定会过去/您还是我们健康的母亲慈祥的母亲微笑着的母亲;/你是我们——尊严的伟大的母亲。”这样写,也就写出了独自的感悟,写出了新意,也颇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总而言之,写妈妈的汶川地震诗歌佳作为数众多,这里所谈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还有一些佳作未能提及,好在读者明眼,虽然著者难免挂一漏万,但读者是定然不会遗漏佳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