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经营取得成功后,四大百货公司纷纷进军其他行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特征逐渐显露出来。譬如,上海先施公司在其百货业运营之后,又在上海、广州等地进军和百货业关系不大的其他行业。它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旅店,开办家私工厂、化妆品厂等。永安百货更是进军第二产业,在香港、上海、广州拥有多处纺织工厂。新新自行设计、安装了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可见,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成为了这些粤商百货业巨子明显的战略选择。
1915年,先施开始涉足保险业,开办先施保险置业公司、先施人寿保险公司。到1930年代先施集团已具雏形。永安纺织公司开业3年后,织布厂、纺纱厂、印染厂增到5家,全盛时更达到了9家之多。其中设在吴淞的纱厂气势宏伟,员工超过2万人,是中国最大的纱厂。令人惊奇的是,百货业巨头们的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四大百货公司为基石的四大企业集团公司影响着国计民生的各个行业。1930年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任何一个行业资本的快速进入都很容易形成垄断和大量盈利的局面。因而,在这个阶段,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多元化经营就比专业化经营更有优势。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四大百货公司进军其他行业,是在巩固了百货行业地位之后进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四大百货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受到严重打击。以永安纺织公司为例,在“二战”时期它饱受战火、日军蛮横掠夺等摧残,损失非常惨重。战后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损失巨大。新中国成立后为大势所趋,走向公私合营,最终成为国有企业。
百货公司本身同样也因战火而逐渐凋敝。1937年8月中旬开始,随着松沪会战展开,每天都有几百架日本飞机从上海上空呼啸而过,扔下上千枚炸弹。8月23日下午1点,一枚重磅炸弹在南京路的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和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及其对面的永安公司损失惨重。战争在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团结御侮的决心和勇气。四大百货公司以南京路商界联合会名义,组成战时服务团,派出大批职工携带慰劳品,救护伤兵,救济难民,奔赴市内各地开展救亡宣传活动。这是这四大公司的第一次联合,之前他们已经竞争了整整30年。中国军队撤退后,四大百货公司地处南京路租界区,因战争租界区成为孤岛,大量有钱人到此避难,带来经济畸形繁荣。这种畸形繁荣虽然使四大百货公司生意兴旺,但由于受到战火破坏、日军强行管制与掠夺等因素的影响,生意的兴旺只是表面繁华。日军投降后,百货业又历经战时货币贬值、美国商品对华倾销等极恶劣情况,终日都是惨淡经营。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公司纷纷将业务重心移往香港,永安、大新、新新等公司陆续走向国营之路。而上海先施公司在1954年结束,1956年上海时装公司进驻先施公司旧址。40年后,先施公司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新址在南京东路479号。时过境迁,今天的先施公司无论在香港或者上海均已不复当年领头羊的地位,其经营范围也不仅限于百货业,还经营着家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