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录取名单的榜单揭晓时,通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可能让大家都满意。我从报章杂志上看到,许多的争议集中在“考试分数较低的,为何比分数较高的更容易被名校录取?”“名人的子女为何能如愿所偿地录取名校?”“其中有没有开后门、暗箱操作?”……说穿了,都是“名校迷思”惹的祸。
国人普遍迷信名校,认为孩子只要能挤进一所名校,接下来的学习就会一帆风顺、绝无问题。事实上,再好的学校,也不能保证什么。更何况,“好”的定义是什么?以目前各地的高中来说,笔者经常因演讲而走访各地的学校,发现每个学校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大部分的老师都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换句话说,只要孩子自己资质不错又肯用功,任何一所学校都能造就出优秀的学生。反过来说,倘若孩子进了名校之后就开始“混”,不把学习当一回事,“名校”又能拿你怎么样?俗话说得好,你能把牛带到水边;可是,除非它愿意,没有人能强迫它喝水呀!
我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可以提供读者们作个参考:好友的儿子在初中时的成绩非常好,加上多才多艺,俨然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他如愿进了一所“名校”,高中的功课只是平平,因为兴趣广泛,他还玩社团、交女朋友,忙得不亦乐乎;结果,考大学时竟然“沦落”到一所私立大学。这个“一向自视甚高”的男孩觉得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简直是奇耻大辱,消沉了好久。很幸运的,他有能力“从错误中学习”,进大学之后非常用功,连续几个学期都拿到第一名,还争取到代表学校去做交换学生,得到出国游学的机会呢!请看看:他在高中时读的是名校,结果没达成自己的目标;后来,进了一所称不上“名校”的大学,他的表现反而可圈可点。这个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吧?
务实一点来看,倘若父母能够破解自己的“名校迷思”,让孩子选读离家较近的学校,一方面可以节省交通时间,大大减轻孩子的负担;另一方面,孩子们也比较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学习。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期待的教育氛围吗?
我经常跟我的姐妹淘说,也很乐于把我的“名言”与亲爱的读者分享:“与其斤斤计较能不能进名校,不如把每个学校都变成‘名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