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情面所困,是HR最基本的看家本领,你如果不想对自己狠一点,那么,你迟早会被烦恼所困。行走在职场,没有一点六亲不认的厚黑精神,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人在职场,犹如身处江湖,左邻右舍请托安排工作的有之,下属职员要求违规调动工作的有之。对此,我一概婉言相拒,向他们告知,你们要去求职我举双手赞成,公司正好在招普工;如果公司内部有公开的人员交流及晋升事宜,请你们自行决断,但我不做职介。作为HR,平素最怕背后被同事和下属议论。
说啥来啥,一个印象中表现还可以的流水线普工孟子找到我,一本正经地向我求助:“岑老师,你帮我调到品管部吧,流水线的工作太单调乏味了……”我静静地听他把话说完,追问他一句:“还有需要补充的吗?”“没有了,我就提这一个要求!”
于是,我把孟子叫到跟前,从面到点把公司当前用工需求的状况给他分析透彻,针对他所提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回复:“要调到哪个岗位,不是人力资源部可以确定的。首先要向生产部提出要求,同时,品管部也正好需要增加人员,进出有序才符合人员组织规则。”最后,为安慰有些失落的孟子,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只要自己平时做出了成绩,就不愁没有调动的机会,但现阶段暂时不行,因为据调研,目前生产部和品管部都没有这方面的人事考虑。”孟子也是明白人,听我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知道不能强人所难,孟子知趣地主动向我告辞,出于礼节,我握了握孟子的手,顺势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加油!
公司是一个小社会,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作为一个把控人员进出流转的HR,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背上任人唯亲、公器私用的包袱,杜绝在人事安排方面被人为“消费”是HR的操守和底线,而我也一直坚守着内心这块不为他人做职介的“处女地”。
人在职场,同事如友人,而所谓的职介,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同事的推荐。明明这个部门不需要人手了,但推荐的同事却把胸脯拍得很响,再三表示:“我推荐的人绝对没有问题,成不成还不是岑老师的一句话?”向我灌输完迷魂汤后见我没反应,便祭起了老板的“令箭”:“岑老师,我推荐的那个人老板也看过了,他说没问题,就等你这边走一下程序了。”
我知道他在捕风捉影,压根儿没有他说的老板也看过的事情。尽管我对此子虚乌有的事情心知肚明,但碍于是平时相互协作的工作伙伴,我也不好揭穿他的“画皮”,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同事作为分管一线的小领导,自然懂得谈话的潜规则,于是说了句下次再联系的话便匆匆离开。
不做职介一身轻。这是我从事HR工作的切身体会,感触颇多,作为对方当事人,你如果把职介这事做成了,他从心里感谢你。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假如对方在你推荐的岗位上反击,把你说得一无是处,岂不自找麻烦?所以,我认为,审时度势与前后左右的同事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很有必要,有时候,恰到好处的独善其身远比相互亲密无间地打成一片安全。当然,也不是说同事与同事之间要时刻提防,这种做法也不可取。毕竟,工作联系中还是通情达理的同事占大多数。
不为他人做职介,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我的一个小学女同学,确切地说是我的校友,春节开工后的第三天,我在公司门口设摊招工,因为是刚开工,老员工复工的时间不确定,所以,招聘的新岗位很多。那天,招聘摊位前过来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性,我看着有些眼熟,我看了她几眼,对方会心地笑了起来:“怎么?老同学不认识了?”她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记忆中好像没有这个同学吧?但女大十八般,也说不定真的是同学,小学同学到现在也没有印象了,好吧,同学就同学,且看她下文如何。
“你们工厂在招收仓管吗?”我这个连姓名都叫不上来的同学指着悬挂的海报直奔主题地询问道。
“是呀,这个岗位也在招人。”
“我可以应聘仓管员岗位吗?”这个久未谋面,我不知是哪里人氏的女同学一脸真诚地凝视着我,我不置可否,而是与其聊起了仓管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日常任务。
其实,仓管员与物料员性质差不多,不是电脑记账坐班的那种,人比较辛苦,工资也就两千多元。我特意把真实情况及困难说给她听,其实也有其他意思,就是让她知难而退放弃应聘仓管员岗位。哪知道她信心十足地表示自己吃得了这个苦,也有过一年多的仓管员的经验。我想想她好歹也是上门应聘的,既然她这么有信心,我又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填表登记完毕后,我问她:“明天上班有没有问题?”她说:“可以啊。”同时,她也揭晓了自己的谜底:“其实我和你是同届的同学,但是不同班。”“那也算是半个同学吧。”我顺势接上了话头。好在这个女校友在仓管员岗位上任劳任怨,能独当一面,也让我脸上有光,而她也很低调,自始至终都没有揭示她是我小学校友这层不痛不痒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我有时候也在想,不做职介,是否显得有些不近人情?